2020-05-18 09:56:07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強調,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陜西位處黃河中游要地,生態功能突出,要深刻理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內涵要義,準確把握“黃河治理,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科學論斷,增強生態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切實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開創黃河流域陜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扎實搞好黃河流域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需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環境系統性和科學性的整治觀念,構筑生態安全防護體系。一要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重點開展水土流失治理。黃河具有降水少、徑流小、粗沙多、沙量大、控制能力差、調節規模小等特點,因此保障黃河長久安瀾,重點在于完善水沙調控機制,提升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能力。一手抓坡耕地綜合整治、黃土高原塬面保護、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等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實施;另一手抓幼林撫育管護和植被保護與修復,提升黃土高原地區綠地面積,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草)成果,深化荒漠化防治和濕地保護進程。全面強化生態安全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水源涵養保護區等生態保護功能區的建設,提升白于山區生態脆弱區、渭北旱塬水土流失嚴重區、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等地區的生態系統循環功能和自我修復能力。二要推進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統籌支流防洪問題。加大護岸控導工程實施力度,抓好渭河下游防洪減淤,加快堤防險工險段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南山支流防洪標準,增強渭河行洪沖沙能力。同時還要完善水文測報和信息系統建設,全面實現防汛指揮決策現代化,提升江河湖泊和水工程防洪調度水平,嚴格執行水庫汛限水位,加強水情監測預報預警,有效應對處置險情。三要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全社會節水的良好風尚。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對水資源消耗進行剛性約束,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與相關技術,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平臺,推動黃河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堅持實施“節水優先”戰略,發展節水產業,建立高效輸水、排水、節水工程體系,減輕水環境壓力,真正管好用好黃河水。
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強力保障鐵腕治霾。按照“責任共擔、信息共享、聯防聯治、群策群力”的原則,立足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汾渭平原區域“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在這一機制下,實現大氣環境信息共享、應急聯動和聯合執法。對主要污染源實行達標排放跟蹤監控,逐步減少并嚴格控制煤炭的消費比重,統籌布局煤改氣、煤改電、地熱能利用等措施,優化能源結構。加強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和研究,對重點行業中的清潔生產示范工程給予引導性資金支持,加大對工業環保技改的貼息,通過各類技術手段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協同推進移動源、生活源、農業源的綜合治理。健全汾渭平原區域各市聯動一體的應急響應體系,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的預警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能力與重污染天氣應對水平。
提升江河湖泊環境治理,強化水體保護。加強渭河、涇河、延河、無定河等綜合治理,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以示范河湖建設為抓手,推進“百萬畝濕地”建設,系統整治并修復湖泊、濕地、蓄滯洪區等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以恢復“八水繞長安”為愿景,構建互聯互通、多水源互濟的水系連通格局。重點加快引漢濟渭、東莊水庫等重大跨流域調引水工程建設;推動漢江、丹江、延河、涇河、無定河綜合水保治理等生態工程。探索建立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監管機制,維護河流自然形態和兩岸周邊自然風貌,建設渭河生態區框架。與此同時,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河長制、湖長制等區域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水生態空間確權、河長制信息平臺、水價改革、水資源稅等改革試點,并立足服務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開展水保生態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等重點技術攻關。
加強土壤管控修復,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污染防治,一要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級分類管理,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嚴控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的土壤污染。對需要采取治理修復的安全利用類或者嚴格管控類耕地,開展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要嚴格監測和管控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風險。通過污染地塊多部門聯動監管,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強化土壤污染重點單位監管,落實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制度。三要抓好礦山開采環境的污染整治。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活動集中區域,嚴格執行重點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四要有效規范土壤修復市場。根據修復技術特點,制定出差異化的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利用大數據平臺,階段性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效果的綜合評估試點。從污染防治資金中拿出部分資金,根據修復工程投入的規模大小,實行以獎代補政策,用以提高土壤修復單位的積極性,促使污染土壤的修復工作沿健康道路發展。
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陜西要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首先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生產的全過程,朝著建立健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切實發力。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引領,以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發展,以生態優先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突出發展陜西的生態環保經濟,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推進再生資源產業園和循環經濟園區試點的建設,在沿黃河地區培育綠色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其次,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引導公民認識并形成科學、文明、理性的生活觀念。大力推廣綠色出行和綠色消費習慣,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效家電、節水型器具等節能環保低碳產品,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讓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陜西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結合陜西自身發展實際和優勢,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中,大力展現陜西擔當,譜寫出美麗中國的陜西篇章。
顧菁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