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1:14: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黨國英
近年來,農產品電商在我國快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由于疫情原因,農產品電商對保障食品供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其發展符合經濟規律發展的要求,未來仍有光明前景。
農產品電商發展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程度。城市批發零售業盡管在法律上是開放的,但因為商業活動的區域性以及政府對倉儲等商業設施布局的規劃要求,使城市商業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伴隨這種壟斷性的是商業設施擁有人對產業鏈價值增值的分割,使產品零售價格提高。電商系統在物品流轉中也需要分揀設施,但因為快遞企業不需要商品庫存,所以設施投資要小得多。這種新的商業業態不僅節約了資金,還沖擊了傳統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壟斷,導致最終銷售價格較之傳統業態有所下降,使農戶能更多分享農業產業鏈上的價值增值。
農產品電商發展促進了我國農業區域分工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規?;洜I水平,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大型流通商對農產品的采購一般具有最低規模的要求,這導致流通與生產之間相互影響,使農業生產的區域特色越來越突出。這種機制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率。在封閉性較強的區域,歷史上就形成了產品集中度弱的生產布局,難以吸引全國性大型流通商前去采購農產品。農產品電商的最低采購規模要求明顯低于傳統業態,并且一開始就可能使地方小宗農產品進入全國消費市場。假以時日,借助電商平臺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這種本來封閉性強的區域也會擴大開放,使農產品生產的集中度獲得提高。例如,從拼多多推進“多多農園”建設的工作看,電商的這種以流通促生產的模式所產生的效果比較明顯。從農園建設之初到現在,在電商平臺上銷售的農產品品類的集中度在提高,優勢產品擴大規模的勢頭已經顯現,經過培訓的農戶開始轉變為專業化的農業經營者。
農產品電商發展增強了疫情之下的食品供應保障能力。農產品網購平臺的興起,并伴隨適應網購的運銷體系的建立,形成了一種新的“消費權利”配置關系。美國經濟學家曾經把現代商業中“生產者主權”替代“消費者主權”看作一種弊害,而電商的興起對于平衡這種權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大幅降低了搜尋成本,在市場關系中提高了話語權。這種“我消費什么,我說了算”所產生的心理安全,要好于“商人出賣什么,我消費什么”的情形。特別是在疫病威脅的情況下,農產品網購更有利于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由此增加了食品供應的安全保障程度。
農產品電商的興起,優化了政府應對疫情的政策運行環境。疫病暴發是一個公共安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公私事務邊界”發生變化。如果市場中存在組織程度較高的資源分配機制,就會提高社會對疫情的承受能力。電商的興起極大地豐富了農產品供應主體,使小農戶也能進入全國性市場,以促成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擴大。在疫情暴發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基本沒有對食品價格變動進行干預,而是多渠道鼓勵電商平臺擴大服務范圍,從而使全社會食品供應的穩定成為全國抗擊疫病的“壓艙石”。
對于農產品網絡流通平臺這個新生事物,既要看到它的發展機遇,也要看到它所面臨的挑戰。我國現有數百家比較活躍的農產品電商,將來有可能走向分化,一部分電商將向線下縱深發展,針對某項大宗產品的全產業鏈經營,形成裝備先進網絡技術的集生產示范、流通、加工和服務為一體的大型農業專業集團;還有少部分會轉變為涉及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大宗農產品國際貿易、農產品流通技術與設備開發以及農業金融服務等領域的大型農業經濟綜合服務商。這個轉變的成功,意味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結構與組織形態將躍上一個新臺階。政府可以密切關注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為農產品電商企業轉型提供支持。電商企業也應在加強企業管理、解決現實難題的同時,研究制定符合經濟規律要求的戰略計劃,在發展中實現組織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