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18:11:55
立夏已過,在江門鄉間的水田上,裝載著除蟲藥的無人機來回盤旋,成了害蟲的“新天敵”……連日來,記者在江門走訪發現,無人機、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已取代傳統印象中的純人力種糧,成為田間勞作主力。江門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表示,預計2020年江門的機耕率達99.2%,“全程機械化”深入推進。
“80后”農民成家庭農場“代言人”
在江門臺山市斗山鎮五福村的綠稻農場,農場創始人陳奭榮、麥春梅夫婦正忙碌著操作機械進行農作。身為“80后”的兩人,今年承包了近400畝農田,無人機、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烘干機等農用機械在他們的農場一應俱全。
陳奭榮是五福村當地人,家里長輩一直以務農為生。少年時光里的風吹稻浪讓他對土地有一份執著的熱愛。大學畢業后,陳奭榮原本在大江鎮一家鞋廠從事貿易工作,過著鄉鄰眼中體面的“白領”生活。2015年,他了解到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后,決定回到五福村投身農業。當年,他創立了綠稻農場,成為了真正的農民。
在綠稻農場,除了農忙時節有幾個幫工幫忙外,大部分時間都是陳奭榮和麥春梅在打理,農用機械是稻場的“主力軍”。“今年的春耕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已經告別了過去純人力插秧、收割的時代,全部靠機械作業。”麥春梅表示,她學會了操作插秧機、無人機等機械,今年夫婦倆親自開機下田,連聘請機手的成本也省了下來。除了自家的耕地外,他們有時還會將農機租給鄰里,帶動提升村里的機耕率。
據了解,因為機械化耕作效果良好,五福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
“60后”農耕大戶10天插秧300畝
與年輕人的熱情不同,臺山市都斛鎮莘村的“60后”農耕大戶李權立,回憶起幾十年來的耕田勞作,頗有感觸。
“一年年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不是每個人都能受得了。”李權立說,年輕時因為種田太苦且年收入不高,所以年輕氣盛的他在1986年選擇了“洗腳上田”,和家人一起前往東莞打拼。但農村出身的他對家鄉的土地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家里的地沒人種,有的拋了荒,挺可惜的。”于是,5年前,他又拿起農具歸鄉下田。
“以前是自家的十幾畝田地,現在承包了幾百畝。”李權立介紹,今年他流轉了300畝水田,但沒請什么幫工,“現在當農民基本上不用下田彎腰。我自己有一些農用機械,農機合作社和農業公司可租借。這兩年我還參加了病蟲害統防統治,農資公司的無人機都會來給我服務。”
李權立表示,以前插秧要請幫工,一人一天要100元至150元,每人每天只能插一畝多,人工成本高、效率低,要是請人來插300畝水田,無論如何也不劃算。而插秧機一天能插30畝到40畝,10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李權立說,自己現在1個人管理這么大片田地,反而比年輕時輕松了許多,“多虧了這些機械幫手。”他提到,現在他已經采購了手扶拖拉機、插秧機、搭田機等,未來還會繼續采購農用機械。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成種地好幫手”
近年來,江門各地機械化普及程度非常高。臺山市目前農業機械總動力近52萬千瓦,成為廣東水稻機械化普及程度最高的縣市之一。新會區三江鎮沙仔島的“僑都錦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今年春耕水稻700多畝,全部使用無人機播種;截至3月中旬共有3000多臺農機下田保春耕,機耕水平達99.16%。
“你瞧,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成了咱種地的好幫手。”在江門開平市水口鎮赦書村,旋耕機平田、無人機噴藥、直播機撒種插秧,種糧大戶陳小云在田頭感嘆道。
根據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江門擁有拖拉機40169臺、水稻插秧機4158臺、稻麥聯合收割機4969臺、谷物烘干機549臺、植保無人機229臺。
記者觀察發現,農耕“全程機械化”帶來的最大好處是生產效率的提高。臺山市大耕戶伍光華、劉素嬋夫妻在大江鎮、水步鎮承包了1000多畝田地種植水稻。今年春耕,他們動用包括3臺插秧機在內的10多臺農機進行辦田、插秧。
據悉,今年江門在春耕備耕中組織了2.5萬臺農機下田,無人機、旋耕機、插秧機隨處可見。陳小云說:“全程機械化生產水稻可以減少人工投入,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戶可以減少出門次數,采用機械化耕作提升效益。”
全程機械化 讓農業生產更“體面”
從“人牛下田”到“農機下田”,江門糧食生產的勞動主體由低效的人畜變成了高效的機械。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江門市運用機械化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涉及范圍包括水田平整、水稻精量穴直播、水稻農用無人飛機條播及撒播、水稻農用無人飛機植保以及果樹、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農用無人飛機植保等,農業生產機械化在廣東全省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
目前,江門市正式注冊農機專業合作社192家(其中合作社聯社1家)、農機供銷企業37家、農機協會3家,涉及服務范圍包括農機化作業服務、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等,初步構建了以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農機供銷企業、農機專業戶及種植業大戶為主體的社會化農機服務體系,涌現了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組織,為江門市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人士表示,江門農機推廣部門正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省農機推廣總站等單位開展水稻生產全程智能機械化技術適應性的研究和完善,推動水稻無人駕駛插秧、收割作業,發展水稻田間管理智能化農機技術等,力求提高農業勞動的舒適性、體面性,更有效地吸引新生勞動力從事農業勞動,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讓江門市農業從粗放型生產向精細化、標準化作業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