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18:01:31
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河西走廊,因氣候問題在短缺經濟時代發展數量型農業,是劣勢。如今,當地探索發展的“現代寒旱農業”漸有起色,并且正逐漸滿足海內外食客追求健康有機、特色化、多樣化的需求。
甘肅是中國農業文化起源地之一,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交往歷史悠久,通道樞紐功能明顯。
4月下旬,中新社記者走訪近年落戶戈壁灘的現代農業。“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要提高農產量,農業必須快速轉型,智能化、工業化的現代農業是趨勢。”海升集團張掖公司負責人李自軍接受采訪說,廣袤的戈壁灘、毗鄰絲路沿線國家的地理優勢,吸引了集團落戶甘肅。
在海升民樂縣境內的基地,其現代智能玻璃溫室,相較于普遍的日光溫室室內面積大出數十倍,而且“工業化”的元素已嫁接到農業:水份、營養液全部通過前期埋在地下的管道輸送;穿戴防護服的農民,或開著小拖車穿梭,或在升降機上整理蔓藤,或忙碌在摘選生產線……沒有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這里的彩椒依舊持續銷往海外,保持每10天向俄羅斯發運15噸。李自軍說,隨著產量提高,將有更多產品運往“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致力逐漸發展成絲路上的果蔬“糧倉”。
不僅如此,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農業產業也日漸呈現出向西部梯度轉移趨勢。除了地勢平緩、氣候適宜的農業自然條件,西部大量的玉米秸稈更成為東部沿海農企發展循環有機農業的豐厚原料。
來自福建南平市“80后”鄭超,將海鮮菇種在同一片戈壁灘上。前些年,老家的產品已出口北美、東南亞。但目前他們更青睞與甘肅鄰近的中西亞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甘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為36.7億元人民幣,占全省外貿總值的占比為42.6%。在出口總體下降的情況下,“甘貨”農產品成出口“黑馬”,增長超過三成。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轉變。甘肅官方文件提出,2020年建設戈壁生態農業6萬畝,累計達到26萬畝。作者:丁思 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