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09:23:00
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琵琶營村,幾臺馬鈴薯種植機正在田間作業。農機經過之處,馬鈴薯播種、覆膜一次完成。玉田縣小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小強說:“去年每臺種植機每天可播種15畝馬鈴薯,今年農機改良后每天可播種二三十畝,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記者了解到,該合作社有馬鈴薯種植機、植保無人機、馬鈴薯收獲機等耕種管收全程智慧農機200多臺。近幾年唐山各地加大農機設備投入,提高現代農機裝備精準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務水平,目前像張小強這樣的農機大戶達1000戶,農戶想要的服務都可以“私人訂制”。
張小強介紹,機械化耕種馬鈴薯比人工種植可節約七成水、三成肥,滴灌施肥直達作物根部。“人工種植馬鈴薯畝產3000公斤左右,往年使用農機種植可達3500公斤。隨著農機不斷改進,今年畝產有望突破5000公斤。”
“除了應用農機實現無人作業,合作社還有‘田間氣象站’,解決了農民外出‘看田’的難題。”百信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秀云說,“田間氣象站”可收集方圓幾公里內的氣象信息,通過傳輸器將農田的溫度、濕度等數據傳輸到農戶手機上,提醒農戶做好防寒抗旱等,農技專家也會通過氣象站反饋的信息,對農田管理進行技術指導。
不光是種起地來不費勁,農戶坐在家里還能對耕種情況進行測算。“7000多畝地,農機作業質量咋樣,手機就能查。”這兩天,蘆臺經濟開發區農機安全監理站請來技術員,為嘉氏興農機合作社的農機具安裝了智能監控系統,合作社負責人朱其江說,從沒想過人工智能能用在種地上。
據了解,這些智能監控設備,可將農機的作業地點、過程、面積等信息傳輸到服務器上,農機手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應用號即可實時查看經過計算、統計和管理的數據信息,并據此及時進行調整,實現遠程控制。
“今年,全區農田作業的耕、種、管、收、秸稈打捆機具都將陸續安裝上智能監控系統,農機作業的質量會有大幅度提升。”監理站站長王海龍介紹。
玉田縣集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立田登上一臺近3米高的大馬力拖拉機笑著說:“汽車有啥它有啥,無級變速,氣調座椅,冷暖空調,可以穿著白襯衣開拖拉機。有了智慧農機,咱也是‘白領’呢。”(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