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10:22:43
山東煙臺開發區第四個蘋果生產基地。 資料圖
推行農藥減量增效,是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也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為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各地政府部門、科研院校的管理人員及專家學者不斷創新,探索出了不同類型的新型綠色生產方式。
地方經驗——黑龍江“四措并舉”助力農藥減量
因為播種面積較大,黑龍江雖然單位面積用量較低,但農藥使用總量一直排在全國的第五位左右。2019年該省農藥用量5.98萬噸(含農墾),同比減幅3.3%,較2014年減少19.1%。這份亮眼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我們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構建了覆蓋全省的鄉村在線監測網絡體系,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和科學防控指導能力;更新改造施藥機械、規范施藥作業;發揮航化優勢,推進專業化服務新模式;推廣非化學及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用量。”據黑龍江植保植檢站推廣研究員林正平介紹,為構建覆蓋全省的鄉村級監測網絡體系,打通“最后一公里”,省植保站全面升級黑龍江植保大數據在線監測平臺,到去年年底,已獲取病蟲害照片26.3萬張、調查數據4104萬個。規范全面獲取病蟲信息,開發完善手機APP軟件,實現規范調查、在線上報。將《農藥入戶調查》《植保機械及農藥早用率調查》《農藥統計》等項內容整合,實現全省覆蓋。
政府補貼更換了49.7萬套節藥噴頭和噴頭體,改造噴桿噴霧機4萬臺,改造比例近30%。新噴頭使除草劑用量減少10%左右,節水40%,作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全省全年可減少使用除草劑2000多噸。真正實現了“小噴頭、大效益”“花小錢、辦大事”,2019年全省農藥利用率提升至43.25%。
為規范植保無人機施藥作業,該省實施數字化管理。省、市、縣三級植保部門利用黑龍江植保無人機作業質量監測管理平臺和大疆農業數據平臺,進行全省重大病蟲害的統防統治作業。累計監測無人機統防作業85萬畝(次),占統防任務的20.7%,監測飛行架次2.6萬次,作業地塊2830塊,上報軌跡2550條,完成即時監測3640次,回放查看2280次,平均畝噴液量0.91升,平均作業收費7.5元。綜合噴液量及作業面積準確率兩項指標,統防作業達標率在90%以上,實現了省級植保無人機大規模、大范圍統防精準作業管理及驗收。
除此之外,為推進專業化服務新模式,全省建立植保專業化防治組織5693個,從業人員4.78萬人。2019年開展專業化服務6416萬畝(次),擁有防控機械29846臺,其中大中型高效機械占86.4%,植保無人機5195臺,占17.4%。該省還開展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加大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去年,黑龍江綠色防控措施覆蓋率已提升至46%;生物藥劑使用量已達1020噸,占比8.8%,較2015年增加了3.4倍。
第四個蘋果——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山東省植物保護總站推廣研究員肖云麗提出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概念,指的是一套病蟲治理系統。該系統考慮到果園病蟲的種群動態及其有關環境,利用所有適當的方法與技術以盡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把病蟲危害控制在低于經濟危害閾值的水平。她將踐行這一理念的實踐命名為“第四個蘋果”(其他三個指的是伊甸園里的蘋果、激發牛頓靈感的蘋果和喬布斯的蘋果公司),以示其重要性。
“該理念首先應尊重大自然的內在規律,充分利用果園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天然有利因素,并養護土地,平衡果園土壤生態,維持土壤生物功能,保證土壤健康持續。同時充分利用人類智慧,參與生態設計、適度調控果園,創建果園健康生態系統模式。在時間和空間意義上建立包含人類因素的可操作、可持續、可發展的和諧生態系統。”肖云麗告訴記者。
具體來說,在病蟲害防治措施中,不是一味地使用化學農藥,而是采取景觀生態設計,建造生態島、廊道等,配置功能植物區,營造花園式果園。在此之前,需對果園的土壤、果樹及雜草、水肥、病蟲、人員、管理、習慣、周邊環境(大小尺度)等進行調查摸底。根據當地果園主要有害生物,對果園進行整體設計,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如蜜粉源植物、天敵庇護所、天敵食物、害蟲誘集植物、指示植物等。同時結合其他所有可能使用的技術措施,如農業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等等。還要做好果樹營養及果園水分管理,利用土壤生物菌肥,枯草芽孢桿菌、蚯蚓糞等有機肥,增加蚯蚓等土壤動物,改善土壤結構,使肥力得到持續利用;使用微生物營養劑,促進有益菌的增長,從而打造良好的土壤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還要增加“豆科植物固氮+其他綠肥植物”;噴施海洋生物葉面肥及免疫誘抗劑,提高樹體生命力等。
對癥下藥——針對柑橘植保作業的有效措施
當前柑橘產品市場廣泛,帶來極大的市場需求,但疫病風險卻有增無減,柑橘黃龍病已逐漸成為主要威脅。據悉,在全國柑橘總產量前7位的省份中,有6個面臨嚴峻挑戰,潰瘍病已蔓延覆蓋我國柑橘產區的12省403個縣。針對這一現狀,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鄧烈研究員根據多年研究,摸索出了一套柑橘植保作業的主要技巧。
“預測預報是依據。要根據疫情預報展開實時監測,生成信息化精準指導圖,實現疫情預測預報數據共享。”他還指出,減少基數是基礎,應嚴格檢疫隔離,防止病蟲帶入。建園時做好去雜,去除可能的病原,同時使用健康種苗,減少種苗攜帶病蟲的可能。冬季則要搞好清園,消除全年積累或遺留的病蟲因子,修剪去除帶病蟲組織,減少樹體病蟲基數。
他還指出,及時防治是高效防控的重要保障。要抓住最佳防治時間用藥,比如冬季清園、新梢萌芽期、侵染或為害關鍵期。不要在蟲口極少時就噴藥,也不要等到為害高峰期再用藥。要短時間內使藥劑全覆蓋,機械作業才可以實現。還要注意藥劑的科學使用,不同藥劑應交替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同時要注意藥劑配置用水的酸堿度、藥劑之間的互作關系,養成使用助劑提高藥效的習慣。
病蟲害的高效防控離不開合理的體制機制。鄧烈建議,建立專業化管護公司或“農機滴滴”等服務體系,以專業隊伍進行高水平果園管護和營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回報。探索果園委托管理經營模式,以合同約定方式,由專業化管理公司進行科學管理和利益共享。政府應扶持土地宜機化整治和專業化農機服務企業的成長,以農機補貼、政府購買植保服務等方式,引導推行機械化統防統治工作。本報記者 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