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11:16:25
張連征正在檢查菜苗生長情況。
近年來,通過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深度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努力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已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據統計,北京市目前約有40萬農業一線勞動者,其中高中以下學歷者達到80%,并且每年新增3000多名農廣校中專畢業生和全科農技員,他們渴望繼續深造提升學歷,提高專業技能和素養。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瞄準這一迫切需求,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開設村務管理專業,架設起高素質農民學歷貫通“立交橋”,將高素質農民培養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帶得動的“永久牌”鄉村振興隊伍帶頭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開設7個專業(方向),累計招生600余人
去年7月,薛新穎順利拿到高職畢業證,成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班首屆畢業生。來自北京順義區北小營鎮西府村的薛新穎,是當地一家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現有社員150余戶,耕種農田面積5000畝,農機社會化服務近6萬畝,擁有大中型農業機械40多臺(套),年銷售收入達到1000萬元。
“三年的學習,不僅使我掌握了農村財務管理、創意農業發展等專業理論,還深入學習了農產品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等實用知識,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在生產中遇到的困惑尋找答案,為農業插上知識的翅膀。”薛新穎說:“我利用學到的營銷知識,在實現標準化生產基礎上,與多家電子商務平臺合作,發揮生態有機農產品和互聯網電商優勢,合作社的產值和效益都有大幅度提高。”
2016年,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開始實施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在學院農村經營管理專業基礎上,開設休閑農莊經營管理、家庭農場經營與管理、農民合作社運營與管理、園藝專業、現代農藝技術等共7個專業(方向),學制三年,學歷為全日制大專。主要招生對象為北京市農廣校具有中專學歷、年齡在45歲以下的優秀畢業生。
截至目前,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累計招生600余人,培養出農村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素質農民。2016年首批入學的113人中,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從業者69人,占63.89%;家庭農場從業者20人,占18.52%;民俗民宿從業者3人,占2.78%;其他16人,占14.81%。其中全科農技術員70人,占64.81%。學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和生產經驗,他們在各自領域成為農民致富的“領頭雁”、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助推器”。
創新“半農半讀、農學交替”教學模式
一提起養豬場,人們腦海中往往會出現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景象。張連征是北京平谷區東高村鎮辛撞村的全科農技員,也是北京市農業職業學院現代服務管理系休閑農莊專業2017級學生。養豬養了近20年,他對這個問題深有體會,“我經營的養豬場占地近30多畝,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有5個豬棚,年出欄生豬1200頭左右。雖然豬場外用了三級過濾池,可到了夏天還是臭氣熏天。”
通過學習,汲取新知識、新理念,張連征意識到,轉型升級才是根本出路。去年5月,在老師指導下,張連征和同學組隊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參賽經歷,結合轉型政策,他最終把養殖場變成魚菜共生的水培種植“百草園”,成為平谷區推動中小型養殖場轉型升級的典范。如今,養殖場的臭味消失了,污水橫流的現象也不見了,周邊老百姓都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種巨大的轉變,得益于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采取的“半農半讀、農學交替”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取上,兼顧北京農業農村的實際情況,既有普通高等職業教育規定的基本內容,又突出農業農村特色;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采取“半農半讀、農學交替”方式;在教學管理方面,做到四個結合,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共性考核和個性考核相結合,實現了高素質農民學歷、能力雙提升。
在此基礎上,學院還創新彈性教學機制,實施3個三分之一,即集中面授、線上教學及現場巡回指導各占教學學時的1/3。集中面授主要教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線上教學主要指導理論教學中自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生產(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現場巡回指導則根據學生生源和專業情況,選擇基地作為分散教學點,組織學生在工作生產現場實地教學,解答學生農業生產和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彈性教學機制,真正讓農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培養基層管理人才,夯實農村人才基礎
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加強農村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既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農村基層干部“后繼乏人”的問題比較突出,村干部結構和能力素質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為此,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于2018年9月正式開設村務管理專業,面向農村村委現職人員和骨干、能人招生,實施農村基層干部能力培養工程。迄今為止,經過近兩年的運行,第一批招生的75名同學已經有了可喜的變化,村務管理專業取得初步成果。
孫玉磊生活在北京門頭溝區擔禮村,雖然成年后到城里工作,但他熱愛農村,一直想回村里工作和生活,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就這樣,經過報考,2018年他成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村務管理專業的一員。通過學習,孫玉磊掌握了與村里日常事務管理相關的知識。
“通過一年半的學習,我掌握了很多在農村工作的專業知識,自身素養有了很大提升,自己在本職工作上也有了進步。2019年底,我被單位選中到懷柔區馬道峪村擔任第一書記,真正可以學有所用。”孫玉磊說。雖然到村里才兩個月,又碰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況,但孫玉磊能夠理論結合實際,很快贏得了大家的信任,目前正在村里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
周越是和孫玉磊同期入學的學生。2014年初,周越回到家鄉延慶區香營鄉莊科村自主創業,成立了生態種養結合式家庭農場。在農職院村務管理專業學習后,她明白了創業不應只是自己賺錢,更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為了能給村里做更多工作,她在2019年積極參加換屆選舉,期待以后能夠學習更多農村基層管理知識,畢業后回到村里,更好規劃和整合村莊資源,帶動村子致富發展。
為了辦好村務管理專業,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基礎上創新形成了雙主體培養、模塊化教學、多崗位鍛煉的培養模式。雙主體培養是指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與組織部門作為培養主體,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織教學與實踐,共同完成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塊化教學是根據基層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專業課程劃分為政治與組織建設、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社會管理、村務管理能力提升、拓展與實踐五個模塊,緊扣北京農村變化和發展、強化黨建理論,注重調查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多崗位鍛煉是在實踐教學中將學生安排到鄉鎮黨委政府各科室進行實崗業務輪訓,學習了解基層黨建、經濟管理、規劃建設、社會治理、信訪維穩、民政社保、環境整治等工作。
截至2019年,村務管理專業在校學生已經達到300人規模,當年完成高職擴招學生500多人,為培養農村基層干部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報記者 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