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11:34:16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耿蘇強
1000多名科教專家將農業科技推廣至農民“田間地頭”,16000多名具有楊凌農民技術職稱的土專家把農業科技成果鞏固在生產一線……陜西楊凌作為首個國家農業高新區,通過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做給農民看,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教會農民干,探索形成大學推廣、產業鏈企業推廣、科技特派員創業推廣、農業科技培訓推廣、展會推廣、媒體推廣等“六種模式”,幫助貧困地區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新路徑。
為確保全面小康之年再獲豐收,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一份春天的答卷,今年,楊凌將從五個方面入手為小康之年增添亮色。
一是:持續推動科技服務團結對幫扶。適時啟動縣區科技服務團組建和幫扶。通過服務團的工作,使楊凌示范區及區內科教單位與當地建立起“校地”、“校企”長期合作關系,提供長期有效的技術支撐。建立楊凌與深度貧困縣農業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加強與楊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把楊凌的科技輸送至深度貧困縣,帶動和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二是:圍繞深度貧困縣“藥、菌、果、畜、蠶、蜂”等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鼓勵產業鏈推廣企業、科教單位與當地共建楊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發展農業科技實體。積極探索“飛地園區”模式,爭取在深度貧困縣區布局建設一批“飛地園區”。通過園區、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持續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力度,拓展農業產業鏈條。
三是、持續為深度貧困縣無償培養人才。“走出去”現場培訓,到田間地頭為農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引進來”專題培訓,依托楊凌農民發展學院等培訓基地,對基層管理干部、技術推廣人員和職業農民進行專題培訓,提升他們從事“三農”工作的能力水平。
四是: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深度貧困縣區建設生產基地、訂單采購原材料、開發農業深加工產品等,幫助當地延伸產業鏈條。鼓勵龍頭企業幫助當地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的生態品牌戰略,圍繞茶葉、畜禽、食用菌、林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充分利用當地生態資源,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打好“生態”牌、“富硒”牌,努力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
五是、創新“互聯網+農業+扶貧”模式,引導楊凌電商企業與當地產業對接,促進產業升級和農產品銷售,解決貧困縣農產品“賣難”問題。深度貧困縣農產品出口貿易人才缺乏、企業規模較小,在產品開拓海外市場、出口退稅等方面有諸多不便,楊凌自貿區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支持深度貧困縣區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
編輯: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