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14:24:57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即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2020年在“三農”領域國家將有哪些大動作呢?
收官之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一是完成好剩余脫貧任務。目前預計還有30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還剩下50多個貧困縣尚未摘帽。重點是在普遍實現“兩不愁”基礎上,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二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已經攻下來的陣地必須牢牢守住,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查補漏洞和缺項,同時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動態識別,及時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納入幫扶。
三是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四是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后,鞏固脫貧成果任務仍然繁重,減貧事業不會劃上句號。要抓緊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將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
補上農村八個短板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是推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在完成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車任務基礎上,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等通硬化路建設,支持村內道路建設和改造。農村供水保障方面,重點是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重點是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干干凈凈迎小康。
農村教育方面,硬件上,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統籌小規模學校布局,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軟件上,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落實教師管理、工資待遇、職稱評定、住房保障等政策。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在建好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消除醫療服務空白點的同時,重點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簡化鄉村醫生招聘程序,支持高校醫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工作,鄉鎮衛生院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
此外,農村社會保障方面,主要是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加強農村低保對象動態精準管理,合理提高社會救助水平,發展互助式養老等。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主要是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鼓勵送文化下鄉、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主要是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藥化肥減量、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黑土地保護、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
需要強調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補短板任務,重點是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不是完成現代化的短板。因此,補短板必須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當務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和“一刀切”。
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減弱
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要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基地,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帶動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效益。
要穩住農民工就業。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收入大頭。穩住農民工就業對穩定農民增收至關重要。重點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開發城鎮就業崗位,加大農民工穩崗支持力度。要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整治力度,以政府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領域為重點開展排查整頓,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農村創新創業是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
此外,要穩定農民轉移性收入。保持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減少。
穩定糧食和生豬供給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釋放了鮮明的政策信號。
一是壓實各級責任。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要求各省(區、市)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真正動真碰硬,做到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二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基本收益,讓農民種糧不吃虧。
三是調動地方抓糧積極性。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支持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讓地方抓糧不吃虧。
四是加強技術服務。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托管服務模式,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豬糧安天下,必須把生豬穩產保供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為此,要壓實地方責任,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要落實支持政策,嚴格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抓緊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市”、“無豬縣”問題。要抓好疫病防控,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在生豬大縣實施鄉鎮動物防疫特聘計劃,確保疫情不反彈。要推進轉型升級,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對中小散養戶的防疫服務,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地錢”要素保障
人才保障方面。提出抓緊出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筑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晉升高級職稱前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
用地保障方面。提出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各類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合理確定輔助設施用地規模上限,明確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提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發展鄉村產業。明確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省級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應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產業用地。
投入保障方面。當前財政收支壓力很大,許多方面都在壓減支出,但補“三農”全面小康短板的投入要保。文件明確提出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三農”投入力度,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加大地方債用于“三農”規模,要求抓緊出臺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的意見。要強化對“三農”信貸的貨幣、財稅、監管政策正向激勵,適度擴大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堅持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等專項金融債券,明確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規定享受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等。部署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
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改革是加快補上“三農”發展短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力。
一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重點是落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要求,部署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在試點基礎上研究制定延包的具體辦法。
二是扎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是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落地見效,抓緊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扎實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三是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完成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積極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此外,文件還對中央部署的供銷合作社、農墾、國有林區林場、集體林權制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農業水價、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等重大改革任務進行了部署。其中不少任務是以2020年為時間節點的,要逐項推進落實落地,確保按時完成、交賬銷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