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13:02:33
近期由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起的一系列鏈式反應影響著春節期間各行各業的正常運行。關于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報道,也讓水產行業無故背鍋,水產品滯銷、市場關門歇業,廣大水產人深受其害。官方早已辟謠為水產品正名,相信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這次疫情過后,人們對于水產品的消費還是會回歸正常,只是會更加注重水產品健康、綠色、安全、衛生和品質要求。水產品作為當前餐桌消費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著餐桌品類,改善著人們的膳食結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突發事件對于人們消費習慣的影響,人們對養殖水產品的需求也將會由以往的滿足日常飲食消費,越來越傾向于高品質的綠色、健康水產品轉換,水產品依舊會很受歡迎,這些都是不受短期突發事件的影響的。
超市里售賣的鮮活水產品
但我們還是要正視目前養殖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在我國的飛速發展,帶動了養殖地區農業經濟的快速轉型和產業多樣化,廣大養殖戶以及相關從業人員也享受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但與此同時水產養殖行業近些年來部分養殖戶一味追求高密度、高產量、高收益的養殖理念,也給水環境、水產品品質帶來了一定的負面的影響。針對這些負面影響,近些年國家大力監管水域生態環境,拆除一大批的網箱養殖以及對水域環境污染比較大的養殖模式。人們也越來越感到其自身的污染問題已經是限制養殖業本身發展,也是惡化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時,由于沒有統籌規劃和管理,沒有從社會、經濟及環境效益綜合考慮,也使沿岸水產養殖業的存在和發展與沿岸其他開發活動相抵觸。隨著人們對水產品品質要求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以及沿岸水產養殖管理與規劃的實施,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僅憑熱情或為經濟效益而一窩風地發展。
大水面網箱養殖所產生的污染
我們都知道環境影響人的發展,同樣作為水產品,其品質和質量直接受養殖水域環境的影響。養殖水域環境同樣也是受國家環保部門監察的重要部分,想要水產養殖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正視保護養殖水域環境的重要性,了解其影響因素以及治理措施。
水域環境污染因素及危害
養殖密度不合理
現如今養殖行業隨著越來越多人的涌入,規模不斷擴大,養殖總產量逐年遞增,水產品利潤逐年下滑。由于養殖成本的不斷增加,很多養殖戶通過增加養殖密度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來降低平均成本,導致養殖水體承載負荷過大,水體的自身凈化能力突破極限。這種追求高收益的高密度養殖所存在的風險也是很大的,當遇到天氣變化異常很容易翻塘,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高密度養殖池塘對水環境的影響
飼料利用率不高
顆粒飼料大規模應用于水產養殖行業是推動水產養殖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現如今絕大多數人工飼養的水產品都需要大量投喂飼料,而投喂的飼料總有一部分不能為養殖魚類消化吸收。未攝食飼料的量目前幾乎沒有一個確定的比例,因為在復雜的水環境中是很難區別收集到是殘餌或是糞便。未攝食的飼料在水體中經過長時間的分解,會加重水體的富營養化,惡化水質,影響養殖動物的生長。
糞便和排泄物
養殖魚類攝食的飼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連同腸道內的粘液、脫落的細胞和細菌作為糞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謝,所吸收的營養物中有一部分作為氨和尿素被排泄。這些糞便和排泄物會沉積池塘底部或者懸浮養殖水體中,由于底層光線不足,浮游植物不能生長,而大量殘餌和糞便等有機物積于池底,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甚至可能處于無氧狀態,進而促使厭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池底生態環境惡化。有機物厭氧分解,NH3、H2S等多種有毒氣體產生,是水產動物處于一種極度不適的脅迫環境之中,機體用于抵抗脅迫而消耗的能量增加,影響水產動物的生長,同時還會使其抵抗力下降,厭氧致病菌大滋生,增加感染發病機會。日前養殖業大都采用集約化的養殖模式,密度高,投餌量大,必然造成大量糞便和殘餌沉積于池底,混于泥沙之中,難于排除。
解決水產養殖對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科學規劃
池塘的大規模人工養殖必須考慮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以及環境承載力。在進行養殖之前對其水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確定水體對養殖魚類品種負載能力,綜合利用各種相關的經驗模式、總結數據。確定水產養殖水體對營養元素尤其是 N、P 的負載能力,最終確定水體的養殖容量,實現養殖水體的可持續利用。
干塘清塘清除雜質
對于水面肉眼可見的固體雜質廢物要及時清理。利用養殖空閑期間,保持池塘無水狀況,讓其徹底日曬寒凍,以消除由于長期殘餌淤積引起的富營養化。定期使用工具將底部淤泥吸泥排空,并撒足量生石灰。
正確投喂高品質飼料
根據養殖品種的養殖周期選擇飼料中所含的能量值與蛋白質含量的最佳比,可以減少飼料中N的排泄。在選擇飼料的時候選擇正規企業生產的營養物質均衡的飼料產品。此外,采用科學的投喂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餌料的吸收率,降低殘餌排放在養殖水體中。科學的投喂方法要掌握好“ 四定”和“ 四看”的投飼原則, 并及時清除殘餌, 減少飼料溶解對水體產生的二次污染。
利用生物和理化調節技術改善養殖水質
生物學技術是在生態系各營養級上選擇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種類作為飼料或調控水質。目前采用的技術有光合細菌、移植底棲動物、培養大型海藻等。適量的濾食性動物,如扇貝、牡蠣和羅非魚等,可濾食浮游生物。光合細菌可分解有機質,加速物質循環,改善水質。蝦池中納入、培育沙蠶可攝食對蝦的殘餌、糞便,改善池底環境狀況。養殖一些大型藻類可吸收水中溶解的無機鹽,降低養殖水體的營養負荷。物理和化學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質的物質、換水、使用增氧設備等。其目的是為有益生物種類和生態學的旺盛及良性運轉創造最佳條件。適當使用理化技術是必要的,但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養殖成本。而生物調控技術利用的生物基本無副作用,有些本身還是經濟產品或養殖動物的飼料生物。
池塘外循環凈水系統
對于很多集約化、工廠化的養殖戶,有條件的可以建立一個外循環凈水系統,將養殖過后的水,通過循環系統過濾,再次達到養殖用水標準重新進行使用。這樣的設施投入,前期的投入會比較大,但可以實現養殖污水的零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水資源。隨著國家對于養殖水域環境的監察愈發嚴格。養殖尾水的處理必將是一個大的趨勢。
物聯網技術大規模應用
隨著養殖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工成本越來越高,養殖池塘里的很多參數如果按照以往的傳統模式去監測,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養殖成本。近些年來水產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提高了水產人的養殖效率。足不出戶通過安裝在塘口的物聯網設備,家中就能接收到各種數據,并能快速的做好應對方案。溶氧、PH、氨氮、亞鹽含量一目了然。讓傳統水域環境的檢測和管理更加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