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2 16:20:04
發展現狀:全省農機裝備正逐步向特色產業、綠色環保、高效復合型三個方向聚集;2019年全省農機裝備總量有新增長,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7億元;全省有農機合作社1350個,完成作業服務面積1500萬畝。
新年目標:2020年,我省將繼續實施智能農機裝備提升示范項目,引進推廣一批高端、智能現代農業裝備,著力打造20個農機化示范區;同時,將按照“1+1”模式,建成60個省級“服務中心”新龍頭。
記者近日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19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作業面積1.38億畝,全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有望達61%,全省農機化工作主要指標全面完成。
農機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機裝備不斷增長,薄弱環節加快突破,“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新模式不斷推進,將為川糧油、川茶、川菜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瞄準三大發展方向
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數據表明,2019年我省農機裝備總量有新增長,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7億元,補貼機具11萬臺,受益農戶9萬戶,帶動農機總動力突破4700萬千瓦,較上年增長110萬千瓦,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除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外,今年我們還利用四川省現代農業發展工程資金2400萬元,開展智能農機裝備提升項目,在蒲江、米易等10個縣(市、區)建設智能農機裝備提升示范區,其中涉及川糧油6個、川果2個、川菜1個、川茶1個,包括支持補助農機合作社購置智能化農機裝備,通過北斗衛星導航信息終端,實時采集處理農機作業定位和狀態等,實現農機裝備智能化、信息化、高效化。”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處二級調研員張曉玲說。
明年我省將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大力引進推廣一批高端、智能現代農業裝備,著力打造20個率先實現“兩融兩適”(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農機化示范區。
“全省農機裝備正逐步向特色產業、綠色環保、高效復合型三個方向聚集。”張曉玲介紹說,“以無人機植保為例,由于作業效率高、成本低,加上植保無人機價格越來越便宜、功能越來越完善、質量越來越好,近幾年來發展較為迅速,部分地區植保無人機數量實現了成倍增長。”
聚焦機械化發展瓶頸
薄弱環節實現新突破
“總體來看,四川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仍然存在,平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高于丘區和山區,糧油作物普遍高于經濟作物,在不同農作物、不同作業環節方面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主要農作物的播種環節,機械化率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張曉玲認為。
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處二級調研員肖小川介紹,省廳根據年報數據測算的結果顯示,2018年全省玉米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為29%,低于小麥的71.6%、水稻的70.1%;分環節看,水稻機插、機播機械化率為36%,尚屬薄弱環節。
“玉米主要受制于丘區和山區的地理條件,有的玉米地套作了紅薯,更無法進行機播、機收。一方面,要對農田進行適宜機械作業的改造,另一方面,要推廣適宜丘區和山地的小型機具。”安州區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廣站副站長廖述軍認為。
今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利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開展農機化發展綜合獎補試點。在薄弱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獎補試點方面,我省選擇邛崍、江油等30個縣(市、區)進行試點,針對水稻機械化插秧、油菜機械化聯合收獲、農用高效植保、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等4個環節,對農業生產經營者給予機械化作業獎勵補貼,單環節每畝不超過30元。
推行新型服務中心
延伸便民惠民鏈條
據統計,2019年全省農機合作社1350個,完成作業服務面積1500萬畝,有17個農機合作社被評為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
“今年全省新型經營組織又有了新的發展,我們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訂單、流轉、托管等多種形式的作業服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張曉玲說。
張曉玲介紹,目前,四川正大力推行“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新模式,依托服務中心開展耕、種、管、收,產地烘干、產后加工等“一條龍”服務,實現全程機械化,并提供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資統購、機具和農產品銷售等綜合農事服務。今年共有3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入選全國第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入選數量名列全國第三。
“服務中心可以滿足農戶對機械化作業的各項需求,服務價格也非常有競爭力,拓展了農機作業服務的面積,延長服務鏈條,增加服務方式和手段,效益將有顯著提升。農民到了服務中心,可實現一站式選購,優化了服務的環節,方便農戶的農事生產。”張曉玲說。
據悉,2020年,我省將按照“1+1”模式,即一個園區配套發展1-2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成60個省級“服務中心”新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