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6:57:18 張毅力
“俺今年種了3畝大蒜,收獲9000斤大蒜,政府給買了一保三年的保險,按現在的價格,凈收入將近3萬元。”河南杞縣傅集鎮白廟屯村70歲的魏文祥說起大蒜就喜笑顏開。
目前,全縣21個鄉鎮和產業集聚區均有種植,近幾年大蒜面積均超過50多萬畝,產量超70多萬噸,80萬噸的年產量占到全國的10%以上。2016年與2017年,連續兩年種植面積突破70多萬畝,產量90多萬噸,杞縣大蒜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均居全國縣域第一位。
過去5年,盛產小麥、大蒜、花生、畜產品等農副產品的杞縣,先后贏得“中國大蒜之鄉”“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響當當的產業“名片”。
一個小縣城,如何成為“全國大蒜第一縣”?
“為順應市場經營多元化發展趨勢,自2007年起,每到大蒜收獲季節,杞縣都要舉行大蒜節、大蒜經貿洽談會、大蒜高峰論壇等活動,用來保障蒜農豐產豐收。”多年參與舉辦大蒜節的杞縣大蒜聯合會會長吳文彬說道。
截至今年,連續舉辦了12年的中國杞縣大蒜節慶活動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賈集聚杞縣,大力推動了杞縣大蒜產業的產、供、銷及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杞縣金杞國際大蒜交易市場,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專業化大蒜交易市場,輻射周邊10多個縣、市。近幾年,全縣大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150多萬噸,交易額超100億元。
如此大數額的交易量,又是如何保障新鮮度呢?全縣10多個大蒜交易市場,超200萬噸的交易總量,促使杞縣大力發展產業冷鏈物流,形成以產業集聚區、蘇木、邢口、葛崗、裴村店、陽固等為集中地的大蒜保鮮與恒溫冷藏庫群,年貯藏能力達到50萬噸,支撐著大蒜的四季平穩銷售。同時,80多家杞縣大蒜深加工企業,初加工轉化率達到99%,深加工能力也超過20萬噸。
大蒜豐收,蒜農如何確保 “豐收”?杞縣在順應市場的同時也立足于農副產品鏈條延伸,在新興業態融合發展上做文章。
構建“互聯網+大蒜”現代商貿模式,助力貧困群眾實現創業就業、脫貧致富。“我們公司分包平城鄉羅寨村、于寨村,與貧困戶蒜農簽訂收購意向書后,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的大蒜。最近,交易量大,每天都能發送4千件左右,約2萬斤。”某平臺大蒜銷售負責人表示:“2018年網絡銷售收入900多萬元,今年大蒜價格高,有望突破1000萬元,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杞縣電商辦負責人王海濤說,我們依靠杞縣大蒜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交易,對接多家成熟電商平臺,引導農民在平臺開設店鋪。近年來,杞縣不僅取得了電子倉單交易的信譽度,也提升了現貨市場大蒜購銷輻射帶動能力,2018年實現網絡銷售大蒜3600萬斤,為大蒜產業向新型業態轉型打下了基礎。
隨著杞縣大蒜的不斷轉型升級,政府連年出臺優惠政策,加強大蒜產業管理,搞好大蒜產前、產中、產后服務。2007年4月4日,杞縣第一家注冊的大蒜合作社——葛崗鎮孟寨村大蒜合作社成立。在此基礎上,截至2018年底杞縣大蒜種植專業合作社有800多家。除了政策保障,杞縣縣委、縣政府還采取給購銷大蒜的客商發放“綠卡”、規范大蒜產業稅費的征收等一系列舉措,切實有效地創優發展環境,搞好服務。
2019年,杞縣大蒜全縣種植面積達60萬畝,大蒜的價格維持在2.4~2.6元每斤,較為優質的大蒜價格達到了3元以上,新大蒜的價格為每斤1.6元左右,批發價格在每斤2元左右,全縣大蒜總效益達54.6億元。
杞縣縣委書記韓治群介紹,目前,杞縣大蒜從種到收,再到冷藏、銷售、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穩步成為蒜鄉農民脫貧致富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