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6:23:48 趙一夫 趙樹金
“特”字出發謀振興
——河北省館陶縣以特色小鎮推動鄉村全面發展
2019年12月3日,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糧畫小鎮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資質,同一天,糧畫小鎮壽東村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候選名單。
自2014年建設美麗鄉村開始,館陶縣立足貧困縣、平原縣的現實情況,走出了一條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以精準扶貧為有效載體,以“一鎮多社區”為架構,突出以產業興鎮,走出了一條將產業、文化與生態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創建之路,先后規劃建設了糧畫小鎮、教育小鎮、黃瓜小鎮、彭艾小鎮、軸承小鎮、羊洋花木小鎮等十余個極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形成了“美麗鄉村+產業”“美麗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美麗鄉村的火種如“星星之火”在廣袤的平原大地上播撒開來。
抱團取暖,扎根生產
經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已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萬游客走進館陶,全國各地前往糧畫小鎮學習的縣級以上調研團就達600多個。今年11月1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館陶縣糧畫小鎮榮獲“數字鄉村與智慧小鎮獎”,小鎮發展日益走向與國際接軌之路。
時針撥回至2014年。館陶縣的小鎮之路剛剛起步,迫切需要開拓創新的“領頭羊”。張海增,作為本地返鄉創業者的杰出代表,積極響應縣政府號召最早入駐壽東村創辦了“海增糧藝有限公司”,成功探索出一條“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不僅帶領壽東村村民富了口袋,也帶動了周邊村莊一起脫貧致富。
就在當年,壽東村和附近的壽南村、壽北村、法寺村合并成鎮,糧畫小鎮應運而生。“我在濟南做糧食畫三四年啦,在那兒也有銷路,但是很窄,為什么來到糧畫小鎮,因為他們這兒做糧畫的不是一家,抱團取暖、扎根生產,都來了以后才能看到不同的風格,你要單打獨斗,不是說你作品好與壞,單是你自己影響力都不到。”2015年,河北省糧畫小鎮壽東村榮獲“中國十大最美鄉村”,臨近省份的糧畫創作者李鳳海經多方了解,抓住時機于當年就成功入駐了壽東村。
勁往一處使,心得往一處想,產業若要做大做強要有“擰成一股繩”的團隊協作精神。目前,僅糧畫小鎮就集聚了十多家糧畫創作公司,帶動培養了李秋新、師獻巧、李素云、王繼平等一批糧畫藝術愛好者。他們伴隨小鎮的成長不斷壯大,做強了產業、富裕了村民,激活了鄉村!
不同于“引入產業”的發展模式,黃瓜小鎮、黃梨小鎮等是“做強產業”的典范。正所謂“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黃瓜小鎮所在地翟莊村有著30多年的黃瓜種植傳統,但種植規模相對分散,產銷形式單一,缺乏品牌影響,市場價格上不去,風險下不來,種出的黃瓜甚至要借助山東壽光的渠道來銷售。
建設小鎮以后,黃瓜小鎮逐漸形成集聚效應,例如蔬菜產業創新團隊示范基地就吸引了不少黃瓜種植戶前來投資創業,王鑫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
去年12月,在父輩與翟莊村大棚種植深厚情結的感召下,王鑫毅然決定關掉北京的投資公司來黃瓜小鎮承包了40個黃瓜大棚,現正與美國相關領域專家投資研發全國首家“魚菜共生”復合耕作體系。為克服黃瓜病蟲害難題,王鑫不斷向當地農民學習種養技術,同時注重生產與銷售環節,與村民合力提升“館青牌”黃瓜的市場影響力。
目前,館陶縣正實施“127工程”,致力于在全縣277個行政村開展美麗鄉村星級創建評分任務,即按照五星、四星、三星級美麗鄉村創建標準10%、20%、70%的比例進行鄉村規劃建設,著力創建10個以不同產業為支撐的萬人小鎮,推動全縣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
人才助力,典型示范
2016年5月,河北省館陶縣在全國率先創辦了第一所農村大學——“美麗鄉村大學”,如今已連續培養3期學員,為特色小鎮建設事業注入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這個小鎮如果只靠村里原有的老村干部埋頭苦干,品質上不去,所以縣里需要下派一批充滿朝氣、干勁十足的工作隊,這個工作隊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農村、熱愛農村,我們美麗鄉村大學的創建就是為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學校名字的命名也是縣領導對美麗鄉村事業的熱愛和一種美好的憧憬!”美麗鄉村大學校長劉蘭山介紹說。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一懂兩愛”的育人要求,河北館陶就是按照“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思路開展著新時期美麗鄉村建設者的培育工作。
“現在初具規模的小鎮是9個,培養的學生供不應求,每個小鎮都搶著要,目前連實踐帶工作的在這個村就有二三十個,”劉蘭山自信滿滿地補充道,“我們的畢業生王剛,不斷發揮所學特長,工作一年多就當上教育小鎮的第一書記了,到今年這屆學生畢業,我們總共培養的學員差不多有150人,但這150人根本滿足不了現在小鎮發展的需求……”
為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館陶縣還選調縣優秀青年干部下派到各特色小鎮擔任骨干建設力量?,F任糧畫小鎮黨委書記張善寧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同時還擔任著館陶縣審計局局長,按照張書記的想法,“審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了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規范化,不僅提高了小鎮資金的使用效益,也加快了小鎮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
創文化IP,精準扶貧
五谷糧食畫,雖是一種欣賞價值較高的手工藝術品,但只有在不斷開拓創新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認可度。今年8月,在“最美鄉村糧畫小鎮·中國首屆糧食畫進京展”上,海增糧藝有限公司推出了幾款實用價值較高的糧食畫作品,如研制出全國首個可插電式糧食畫作品,具有去除甲醛、凈化空氣的作用,使不少參展的游客耳目一新。
像張海增一樣依托糧畫產業帶動致富的還有壽東村村民李素云,幼時一場意外奪去了她靈便的雙腿,建設小鎮后李素云用雙手編織起美麗的夢想,她積極組織志同道合的殘疾人朋友成立了“素云殘疾人糧畫工作室”,幫助大家解決就業困境的同時,自己的草編手藝也贏得了更多的銷路,“都是咱們小鎮建設得好,小鎮發展之后我才有發展的機會,平時就是編著玩兒的,現在也有地方做了,有地方銷售了!”李素云高興地說。近年來,李素云已先后榮獲“河北省手編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人”“殘疾人自強創業明星”等榮譽稱號。
彭艾小鎮,注重挖掘當地傳統的彭祖養生文化,是依托縣中醫院成熟的艾灸祛病療法與實力雄厚的艾產品創新研發團隊,建設的集文旅、康養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小鎮。
“去年,我們對口幫扶了縣1000個貧困家庭,給他們免費發放艾絨和機器,指導村民加工艾條,通過技術培訓和扶貧醫師制度雙管齊下,老百姓的收入大幅提升了,因病致貧的家庭數量也減少了……”縣中醫院韓院長介紹,現在彭艾小鎮以古法手工制艾、艾灸培訓為方向,已自主研發制造4套古法手工艾絨生產設備,注冊了“彭艾”商標、申請了“館陶艾草”國家地理標志,致力于建設“中國最大手工艾絨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艾灸培訓基地”,把艾產業發展成為全縣的防貧產業、文化產業和大健康產業。
以產業為依托,以精準扶貧為有效載體,以“一鎮多社區”為架構的發展模式,加快了河北省館陶縣實現脫貧攻堅的步伐,2018年9月,該縣成功摘掉了省級貧困縣的“帽子”,順利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黨建引領,凝心聚力
“黨建是鄉村振興的引擎,產業是美麗鄉村的生命。”在驅車前往中國最大的晚秋黃梨生產基地途中,道路兩旁的宣傳牌格外引人注目。近年來,館陶縣創新實施了以黨組織核心為引領、社會組織配合支撐、基層政權的自治、法治、德治主體作用發揮為內容的基層黨建管理體系,探索出一條“上下協同”的基層黨建引領模式。
“決定了的事,就沒有干不成的。”這是粘貼在糧畫小鎮議事廳墻上12個顯眼的大紅字,也是糧畫小鎮黨委辦公的所在地。小鎮黨委主要由分管縣領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美麗鄉村大學工作隊組成,各部門集體辦公,極大提高了小鎮的辦事效率。
“原來我們這個村歸壽山寺鄉管,鄉里管著35個村,精力上沒那么多,很多環節下來得比較慢,現在由糧畫小鎮黨委負責協調附近4個村的統一規劃,在3.9平方公里范圍之內的事務就統一規劃啦,其他小鎮現在還不一樣,我們要因地制宜。”壽東村黨支部書記張付仁介紹說。
去年以來,館陶縣把“愛黨堂”作為全縣各小鎮傳播黨建文化的良好窗口。該縣以滿足群眾需求為目標,按照黨員自愿、基層推薦、部門審核的原則,由村黨支部選取素質高、有威望、口才好、有向心力的黨員家庭建設“愛黨堂”。在建設“愛黨堂”中,館陶縣把艾灸防病保健、服務群眾內容融于其中??h委宣傳部和縣中醫院、“館艾”研究會負責業務指導和培訓,優惠為農村群眾艾灸治病,宣傳黨的政策。
館陶縣美麗鄉村辦公室主任徐海敏介紹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運營模式,目前這家公司只在館陶推廣‘愛黨堂’模式,黨建理論的傳播還是由政府扶持、培訓,村里老百姓經常排隊過來艾灸,他們也很有市場眼光的,農村市場很大,他們基本上可以自主運營。”
除了傳播黨建文化,糧畫小鎮還定期評議村委會工作以加強黨建工作,美麗導師、美麗管家、學生會、商會、外聯辦、鄉賢會等社會組織正不斷激發群眾建設家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談及特色小鎮建設對鄉村治理的影響,黃瓜小鎮翟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維嶺不假思索地說,“這個影響太大了!小鎮有名之后外來的客戶多了,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也富裕了,白天大家都忙著大棚種植,晚上空閑下來都在討論怎么管理大棚,鄰里之間更和睦,村莊也更和諧了!”
(趙一夫 趙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