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17:23:08 唐園結 劉偉林 李飛 王澎 盧靜 高躍輝 魯宏杰
2019年元旦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飽含深情地回憶道,他于2018年9月在東北三省考察時看到“建三江萬畝大地號稻浪滾滾”。細心的北大荒人注意到:電視畫面中,習近平身后的書架上,擺放著他與北大荒集團的機手們親切交談時的照片!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2019年,是北大荒開發建設的第72年,也是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元年,更是中國農墾發展與改革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接續70余載北大荒人的榮光,“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殷殷囑托回蕩在豐收的黑土地上!
這一年,煥發新生的北大荒,朝著建設現代農業領域航母和新型國際大糧商的目標踏浪啟航!
這一年,“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的農墾改革足跡深深烙在三江平原上,政府行政職能全面移交和辦社會職能改革讓北大荒人的腳步變得矯健有力!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這一年之于北大荒、之于中國全局的意義,須待北大荒集團巨木凌云之時才會充分彰顯。
在這一年稻金粱紅的收獲季里,記者踏上這片偉大的黑土地,見證中國現代農業航母??“北大荒號”的誕生!
因國家戰略而生
“北大荒是70多年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我們今天參與全球農業產業競爭而準備的戰略性武器。”在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董事長王守聰看來,北大荒的歷史價值和時代使命集中凝聚于“戰略”二字。
凡稱戰略者,“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是也。從初建之時的“出糧食、出經驗、出人才”,到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再到如今組建農業領域航母參與全球競爭,共和國的不同歷史時期,北大荒為“戰略性”注入了不同內涵。
72年來,北大荒累計生產糧食4370.7億公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3444.3億公斤。2018年商品糧調出量占全國總量的1/4,可為1億人提供一整年的口糧,是名副其實的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更重要的是,在與農戶家庭經濟、農村集體經濟、農民合作經濟等共同構成的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中,北大荒所代表的國有農業經濟極具張力??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統得到位、放得徹底,既不失效率,也可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它總能在緊要關頭快速形成攻堅克難的戰斗力量。
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北大荒第一時間“拿出”精米,連續7天每天從17個火車站同時裝車南運,迅速平抑了北京地區的糧價。2008年,汶川強震,災區亟需糧食。北大荒米業集團連夜啟動制米生產線,兩天內“拿出”2400噸優質大米急送災區……
類似的,每每在國家需要北大荒紓困救急的時刻,它總能及時“拿出”,將國有大糧倉抓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戰略性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建三江,三江平原腹地的“中國綠色米都”,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18年9月下旬,習近平考察東北三省第一站即來到建三江,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一碗米,連著蒼生,關乎國運。彼時,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修昔底德陷阱”論甚囂塵上。何以應對?考驗著中國的戰略定力。
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頭等大事。波譎云詭的全球競爭中,只有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才有“任憑風浪起,我有壓艙石”的從容應對之底氣。
在這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北大荒集團再次以國家戰略為使命擔當,勇毅深化農墾體制改革,鞏固大基地、建設大企業、發展大產業,打造現代農業領域大航母參與全球農業競爭,建設新型國際大糧商,增強糧食安全掌控力,開啟了全面改革發展的北大荒新紀元。
10月的黑土地,錦繡一片。17日,嫩江農場一塊1500畝的紅高粱地里,63臺收割機、滅茬機、整地機分三排推進,同步作業。在無人機空中俯拍畫面中,超大型機車組宛如一艘行駛在紅色海洋中的航空母艦。
航母就是話語權、威懾力。作為我國耕地面積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能力最強的大農業示范區,北大荒集團著眼于“國家戰略性武器”定位,不斷向標準化、綠色化、智慧化的生產方式和全鏈掌控、產業集群方向邁進,逐步構建完整產業鏈,力求在國際農產品市場掌握充分話語權和定價權。
建三江七星農場,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樓前,一尊“一碗米”造型的雕塑矗立在各式農機具中,象征著中國飯碗的銅鑄鐵打、堅如磐石。
“每年四百多億斤糧食,我們要穩穩地拿在手中??這是北大荒集團有別于‘ABCD’(美國ADM、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糧商的關鍵。”王守聰向記者描繪了新型國際大糧商最鮮明的特征??不像四大糧商那樣,以控制全球糧食流通來體現其極具攻擊性的影響力,而是通過抓牢糧食生產、做強糧食產業鏈來增強我國糧食安全的抗風險能力。
基于農業領域航母和新型國際大糧商的雙重定位,北大荒集團的每一步探索都以強化戰略屬性為著眼點。比如,一場歷時7年的試驗??
“厲害了!水稻插秧機無人駕駛作業啦!”5月,三江平原水稻插秧季。紅衛農場種植戶賈君,在其承包的600畝水稻田里見證了無人作業時代的到來。在預先輸入程序的控制下,無人機械按照現場地形與預設路徑,用時70分鐘,精準完成了160畝稻田的攪漿整地、插秧、施肥施藥等作業環節。
這是北大荒集團農業全程無人作業的首站試驗。從今年春耕開始,到2025年秋收,這一試驗將分級、分期、分批建立具備自主感知、傳遞、決策、反饋、執行五大閉環,打造全域無人作業的農業生產基地。
支撐這一試驗的,與歷史上催生北大荒人每一次創舉的內生動力一樣,都是它作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戰略擔當!
向國之重器轉型
2018年12月16日,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正式掛牌,標志著黑龍江墾區從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整建制轉入集團化、企業化經營管理體制。
這是北大荒72年歷史中重要的一天,也是中國農墾改革史上關鍵的一步。
農墾體制有著極為復雜的歷史成因。以黑龍江農墾為代表,在相當長的墾荒和建設期內,它作為一個區域性經濟社會組織,亦政亦企的屬性決定了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不僅必要,而且先進。事實也充分證明,北大荒作為“國之重地”,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彪炳史冊的巨大貢獻。
有一利則必有一弊,利弊權衡因時因勢而變。重度依賴行政化管理導致的體制僵化、機構過于臃腫所帶來的負擔沉重等問題,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面前開始浮出水面,且有積重難返之勢,不僅成為墾區發展的瓶頸,而且對國有農業經濟參與全球競爭有掣肘之滯。
一個背負著行政和辦社會職能的“四不像”企業,身份不明、效率不高、活力不足,是難以打造出大航母、大糧商的。所以,北大荒必須進行企業化改革,以改革為發展賦能,全面增強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
事實上,農墾改革的路線早已明確。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確立了“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的改革基調。此后,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適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黑龍江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
“這一輪是‘脖子以上’的改革,經濟性必須服從戰略性,既要堅定不移,也要循序漸進;既要強身健體,也要刮骨療傷;既要整體推進,也要重點突破。”王守聰說。
去年12月14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明確“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對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出資人明確,產權關系明晰,為農墾“兩化”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是政治任務,穩定與發展是基本要求。墾區整建制轉企后,原有人員的身份、編制、職級、崗位等如何調整?政府行政職能和辦社會職能如何有序移交?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如何確保無虞,甚至再上臺階?以及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種種遺留問題,又該如何在改革中一一解決?
一個內部情況極其復雜的組織,探索一項涉及160多萬人之眾的全方位改革,還要有條不紊、按時保質地推進,其難度可想而知,其探索彌足可貴。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北大荒人善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戰斗作風和沉淀70余載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再次發揮關鍵作用。
2018年6月,黑龍江農墾總局黨委設立農墾改革發展穩定專項工作組,下設“兩化”改革推進組、辦社會職能改革推進組、經濟發展組、集團運行保障組、思想發動組和兩級機關人員、政法系統干部、教育衛生系統、社會化用工群體、歷史遺留問題專項工作組,全局上下解放思想、行動起來,全面、全力推動全員改革。
今年7月1日,北大荒集團綏化分公司掛牌成立。這是繼九三、齊齊哈爾、紅興隆、建三江、寶泉嶺、牡丹江、北安分公司后揭牌的第8個分公司。截至目前,墾區113個農牧場全面改組為108個有限公司,標志著“兩化”改革的階段性完成。
在與38家省直部門和12個市、55個縣區全面對接、逐條確認的基礎上,黑龍江農墾總局3000余項、管理局2.6萬余項行政職能以及延伸到各農場的行政權力事項,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移交。
墾區公安系統全面移交黑龍江省公安廳管理,檢察院、法院統一納入國家司法管理體系,150所中小學全部移交屬地政府管理,系統內千余個事業單位分類采取差異化措施推進改革,涉改人員有序得到妥善安置……辦社會職能改革的基本完成,標志著北大荒集團作為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現代農業集團,正式啟航!
黑龍江農墾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實實的。記者在采訪中體會到,改革之所以順利推進,至少有三條經驗是具有普遍性的。
政治導向與穩定導向相結合。改革是政治任務,所以必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為了確保改革過程中的穩定,黑龍江農墾將思想動員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農墾改革各工作組自身加強政策學習,力求做到形勢宣講有高度、思想動員有力度、政策解讀有深度。操作過程中,注重讓政策落在實處,把工作做到細處,將矛盾化解于未發之時。
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改革的目標是明確的,但遇到的問題是復雜的。總局黨委要求各工作組要有解決問題的本事,對普遍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對特殊性問題提出解決意見,對疑點難點問題提出解決思路。數不清的焚膏繼晷和夜以繼日,換來的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
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做到了全局統一步調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有機結合,處理改革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時,始終以戰略為權、民心為重,在謀劃改革藍圖、確定改革任務、做出制度安排時,反復征求各方意見,確保了這場重大改革有序推進。
為國際競爭蓄能
7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帶著他的“畝產一千美金計劃”跨過山海關,走進北大荒。
作為黑龍江省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戰略合作的重要一環,北大荒集團與阿里巴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阿里的核心技術平臺支撐北大荒的數字化戰略轉型。這意味著,屆時北大荒集團的核心農田、作物、農事作業、倉儲及加工等環節的數據將得到充分的采集、聚合、挖掘和應用,助力農業生產節本增效、農產品全鏈條品控溯源、產區集中調運和銷區分裝配送,為產業競爭力提升賦以“乘數效應”。
類似的合作,在過去一年間接連達成:與黑龍江省農投集團協議在信息資源整合、建立綠色食品交易平臺、推動農業特區建設等七大領域開展深入合作;與京東集團攜手打造萬余平方米的北大荒電商倉配中心,以實現大宗物資的有效調配;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華為云建設、平安墾區、智慧農業、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展開合作……
所有這些合作,連同北大荒集團自身的各項探索創新,都始終圍繞著“三大一航母”(建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和打造現代農業領域航母)的戰略目標展開。
鞏固大基地,北大荒走的是控投入品、控農產品和全程標準化綠色化服務的“雙控一服務”之路;建設大企業,靠的是“科技+資本”兩翼之力來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產業,北大荒集團將基地庫、城市消費庫、物流節點庫和交易中心建設作為重點,以實現對全產業鏈的掌控。
“過去是一排排播種,現在是一粒粒播種;過去整片地按平均量施肥,現在每隔1.5米就可以改變一次用肥量。”友誼農場生產技術部部長楊慧對衛星控制精準播種、精準施肥技術贊不絕口:“真是少用種子少施肥,產量品質還都不降!”
浸種催芽、精量播種、側深施肥……每一項農技農藝的進步,在全程標準化加持下,與巨量的農地規模相乘,為農業生產大基地所帶來的節本增效量都是驚人的。
目前,北大荒集團已建成生態高產標準農田2700余萬畝,覆蓋62%的耕地總面積;24.5萬戶的2100多萬畝耕地上,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農業大數據應用體系。
米、面、油、肉、乳、薯、種,北大荒集團的七大支柱性加工業,正裝備起科技和資本的“兩翼”,市場競爭力大增。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北大荒集團墾豐種業公司每年研發投入超億元,全力推進分子育種平臺建設,自主研發選育良種,為“糧倉”變“良倉”提供有力支撐。
稱重、篩包、噴碼、裝箱……在完達山乳品全自動灌裝生產車間,設計精巧的傳送帶、操作精準的碼垛機器人、快速敏捷的機械手在計算機程序的統一調配下,有條不紊地將運進工廠的原奶加工、包裝成不同規格的液態奶,運送到工廠內的立體儲藏庫。依靠數字農服建立起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涵蓋產乳、飼料管理、疫病防控、運輸全過程,真正做到了讓消費者喝得放心。
國產大豆看東北。黑土地極適合大豆種植,結實粒大飽滿、蛋白質含量高,是民族大豆產業的戰略后院。具備年加工大豆1200萬噸總能力、銷售收入超過450億元的九三集團,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大豆領軍企業。
著眼于發展大產業,九三集團正努力做實大農業、大倉儲、大物流、大科技、大飼料、大養殖、大資本等板塊,打造全程可控的產業鏈。
只有掌控全產業鏈,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掌握話語權。北大荒集團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最終目的仍是服務于參與全球農業競爭的國家戰略。
8月27日,2019年《亞洲品牌500強》在香港揭曉。“北大荒”品牌躋身百強,位列農業類品牌榜榜首,789億元的品牌價值較上年增長15.59%。
時代是出卷人。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要求一支現代農業航母艦隊,北大荒風云際會,又一次握住了歷史遞過來的接力棒??在陪伴新中國走過70年后,北大荒為未來10年確立了新的目標:到2028年,建成具備國際化經營能力的新型糧商和中華大廚房,初步形成農業領域航母。
這樣的愿景,與72年前拓荒者們誓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目標一樣振奮人心,激發無窮斗志。因此,我們堅信,今天北大荒人奮勇再向前的身影,與明日“北大荒號”劈波斬浪的雄姿,也將一起定格在共和國的光輝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