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17:51:06
“花果花果無花果,夜晚出門摸瞎火。村莊污水橫著流,鄰里吵架天見愁。”這首歌謠道出了湖北省陽新縣黃顙口鎮花果村曾經的樣貌。過去的花果村,是有名無實;現在的花果村,是名副其實。不但有花有果,而且依托花果等綠色經濟,發展起了鄉村文旅項目。
“南市之域,低山逶迤,灣平潭深,潛魚廣集……春夏之交,曙光初照,白鷺低飛;晚霞滿天,漁船飛歌。漁火闌珊之時,舟泊灘頭,管弦悠悠,笑語盈盈。”這是當下陽新縣興國鎮南市村的漁歌新景象。置身山水之間,漫步多彩原野,但見水光倒映,不知天上人間,故而現在的南市村贏得了“天上公園”的美譽。
現在的花果村和南市村,不但有美麗環境,而且還有美麗經濟,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鄉就能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地找到了一條建設美麗鄉村的“金色”發展之路。
用好基層黨建這把“金鑰匙”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推動精準扶貧過程中,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兩委”班子不團結、上級檢查靠敷衍、群眾處處有埋怨。
“基層黨建其實是一把‘金鑰匙’,有了這把‘金鑰匙’,就可以打開美麗鄉村的大門。”陽新縣委書記王建華說。
花果村在縣紀委駐村工作隊和黃顙口鎮黨委的指導下,將原來“守攤子”的村“兩委”調整為現在的“創業型”班子,以人為本,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村“兩委”充分調動了村干部的干事積極性,發動了該村脫貧致富的火車頭,“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以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隊’為花果村開啟了光明的未來。”花果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加南說。
無獨有偶,南市村也是把基層黨建當作“金鑰匙”來使用的。南市村通過強化學習、聽取意見,查找問題、剖析根源,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等措施,加強黨建工作,進一步提高了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執行力。南市村制訂完善了《黨員學習制度》《“四議兩公開”制度》《黨日活動制度》《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一事一議制度》《紅白理事會制度》和《村規民約》等制度,加強村級民主管理,確保村莊事務有章可循。
“南市村通過制度建設,打造了一個學習型、創新型、節約型的村級組織,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南市村黨支部書記胡文金介紹,“正是有了這樣的組織保障,才能夠保障美麗鄉村建設,上下一條心,全局一盤棋,一張藍圖繪到底。”
端牢特色產業這個“金飯碗”
發展才是硬道理,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精準脫貧的長久之計。“一些鄉村本身有著優異的資源稟賦,只是沒有合理利用,相當于捧著‘金飯碗’要飯。建設美麗鄉村,關鍵是要幫助這些鄉村找到并利用好這個‘金飯碗’。”陽新縣長明進華介紹。
花果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策”扶貧工作要求,以當地悠久的花果種植為依托發展特色產業,筑巢引鳳,拓展產業鏈條,實現三產聯動。花果村引回致富能人,投資建設雅山生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四期規劃、穩步開發。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出資興建倉儲基地,聯系銷售渠道,為鄉村振興獻謀助力。
此外,花果村與華中農業大學、縣農林科研所等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當地種植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引進優良品種,建立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所有的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延長產業鏈條,三產協同互補,擴大規模,實現市場需求的有效應對。”李加南說。
花果村的“金飯碗”是特色種植養殖項目,那南市村的“金飯碗”又是什么呢?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市村的“金飯碗”,主要還是一個“特色水產養殖碗”。
南市村成立了捕撈隊、竹木種植和家魚養殖3個合作社,其中捕撈合作社帶動全村勞動力70多人,捕撈年收入達200多萬元;南市村有效盤活山水資源,發包荒山1600余畝,其中種植油茶400多畝,發展經濟林1200畝,預計年產值480萬元;南市村發展特色家魚養殖,村50畝以下承包戶20多戶,50畝以上18戶,100畝以上8戶,最大一家養殖戶的養殖規模達500多畝,預計家魚養殖年產值達800多萬元。
“3個專業合作社積極發揮作用,推動全村經濟良好發展,2018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3萬元。”胡文金說。
擦亮美麗鄉村這塊“金招牌”
“城里人有錢之后,是想著下鄉,但下鄉并不等同于是個鄉村他們就想去,他們真正想去的、樂于去的,還是那些有特色的美麗鄉村。”陽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盧素琴說。
為了擦亮美麗鄉村這塊“金招牌”,花果村配合村容整治,上馬基建項目。垃圾遍地、污水橫行,這是縣紀委工作隊剛到花果村時的印象。近幾年來,花果村通過道路“三化”(硬化、亮化、綠化)、污水管線建設、垃圾無公害處理等方面的建設,村莊的環境整潔了,群眾的心情敞亮了。
此外,花果村主動變廢為寶,點亮美麗鄉村。過去,村民的院落總是被廢輪胎、空酒瓶和各種破銅爛鐵塞得滿滿當當。駐村工作隊創新思路,就地取材,花費6000元購進花木苗種分發給各戶,將廢輪胎改作彩色花盆;用破碎的啤酒瓶建成石碑墻的“瓦頂”;把損壞了的舊機車、自行車重新上色,做成景觀凳,供路人欣賞、休憩。
如今走在花果村,整齊的道路、干凈的水渠、通明的路燈以及點綴其間的特色小景觀,讓人難以想象這里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苗圃基地的芳香、雅山公園的蜜果和農家飯廳里鮮嫩的土雞,讓天南地北的來客流連忘返。”李加南說。
美麗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這一點,南市村可以用自己的發展歷程來作證。南市村黨支部著力優化人居環境及配合服務園區建設,經過近三年時間的努力,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南市村依托景觀自然優勢和民俗文化等開展形態豐富的活動項目,主攻田園農業休閑,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游吸引點和經濟增長點,開發農業游、林果游、漁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滿足游客“吃農家飯、賞農家景、干農家活、住農家店”的心理需求。
有了美麗環境,才能夠發展美麗經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美麗經濟基礎,南市村才有了現在升級版的“南市漁歌”鄉博園。“現在的南市村,以鄉博園為發展契機,以更大的力度、更準的聚焦,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立志要把南市村打造成陽新甚至黃石的‘后花園’。”胡文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