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6 08:36:00
今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等多種因素影響,全國生豬供應面臨“大考”。歲末將至,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必將推動各地生豬養殖進入復產、擴產的新模式。近日,記者在一些生豬養殖大省走訪發現,許多互聯網企業紛紛開啟智能養殖,通過大數據、圖像識別、語言識別、物流算法、懷孕診斷等智能運用,探索高效率、風險可控的生豬養殖模式。
11月15日至18日,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新希望集團帶來的“AI養豬”技術賺足了眼球。據介紹,該技術對欄舍里的每頭豬匹配一個專屬ID,ID能夠記錄和監控豬的數量。欄舍的高清攝像頭還可以對豬仔的毛發和行為狀況等進行跟蹤、記錄、分析,判斷每頭豬的身體狀況和生長情況。
近日,記者在長白山腹地的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一養殖場也發現了類似的養殖場景。與傳統豬舍“臟亂臭”的環境不同,這里的“二師兄”們享受著“超五星級”的生活待遇——配備有養殖巡檢機器人、3D攝像頭、伸縮式半限位豬欄……走進圈舍,只見棚頂軌道中,巡檢機器人密切注視著“二師兄”們的飲食起居,據該養殖場負責人介紹,這里還通過飼喂機器人實現無人值守喂食。系統通過“豬臉識別”技術來指導投喂飼料,既能減少浪費,也能結合實際選配粥料,提高豬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率。過去,一名飼養員能管理200頭豬。如今,有了這個智能投喂系統,一人可以管理800頭豬。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慈航鎮大塘村,一座占地150多畝的種豬場正在緊鑼密鼓建設。該公司負責人曾民告訴記者,該豬場能年出欄生豬12萬頭,明年1月將正式投用。
目前,該養殖場已與相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將采用AI人工智能養殖技術,通過軌道機器人和紅外攝像頭進行監測,再通過數據分析,每只豬的身體狀況和生長情況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