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4 15:49:41 蔣彬 本報記者 李慶國 蘆曉春
近年來,為順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圍繞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任務,總結提出了“融合、支撐、創新、服務”的復合裝備發展理念,搭建了產前產中產后融合、農機農藝信息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管理供給需求融合、京津冀農機科技融合“五大橋梁”,為北京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搭建產前產中產后橋梁,推進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只有讓機器代替人工作業,徹底改變傳統的蔬菜生產方式,才能更好地保障蔬菜供給能力,讓京郊菜農種地更有尊嚴。在延慶,就有“一顆甘藍走上了一條從田園到餐桌”的生產全程機械化之路。
“從沒想到過有一天,能坐著就把菜種了,沒有彎腰駝背,沒有腰酸背疼,頭頂居然還有遮陽傘。”菜農張秀蘭感慨地說。如今,移栽機、收獲機、指針式噴灌車、噴桿噴霧機、中耕追肥機等現代農機的應用,使露地甘藍真正實現了生產機械化,產量已達到4000kg/畝以上。而且,收獲后的甘藍直接運輸到有專業加工流水線的工廠化車間,通過產后加工處理機械完成外包葉切除、清洗、切割、稱重、包裝等處理,形成即用蔬菜。
這正是農業機械搭建了甘藍生產產前整地、產中生產、產后處理的橋梁。甘藍的生產已不再是靠天、靠地、靠人,而是靠農業機械。一顆甘藍的生產“逆襲”,讓人們看到只要有農機科技作為后盾,今后就可以更加體面、高效地種菜,實現蔬菜生產現代化就有了希望。
搭建農機農藝信息融合橋梁,促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機技術、農藝技術的結合可使農業生產更加智慧,農民勞動更加簡便。在密云區的設施農業園,通過視頻監控、環境監測、作物長勢監測、水肥一體化等設備的配套應用,農戶就能對作物的長勢以及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信息進行遠程監控,并及時進行施肥、灌溉和生產管理,確保了水肥藥等資源的高效施用,可整體提升勞動生產率30%以上,實現了足不出戶管理溫室的愿望。
同樣,在密云區、大興區的大田種植生產區,北斗自動導航駕駛、衛星平地與耕、種、管、收等環節作業質量監測技術的融合,促使作業鄰接行誤差更小了,誤差不到3cm,深松監測質量更準了,誤差不到±1cm,胡蘿卜機械收獲損失率更低了,不到6%,真正實現了農機作業與農藝要求的高度統一。
信息技術的應用搭建了農機與農藝相互融合的橋梁,使農業生產質量得到了保障、生產方式得到了改善。可以預見,利用“互聯網+農機”技術,未來可以打造出形態更加高端的智慧農場、數字農業,讓農業真正走向智能化。
搭建一二三產業融合橋梁,促進鄉村產業融合與生態宜居發展
在房山區竇店鎮竇店村,秸稈粉碎機、撒肥機、耕整地機械、播種機等各種機械應有盡有。村里的小麥和玉米早已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規模化養牛場用上了精準飼喂、飲水、電動保溫簾等成套機械,養殖生產效率提高85%以上;果園集成配套了施肥、植保、除草、剪枝等機械,整體作業效率至少提高了3倍。同時,村里還積極配套肉牛屠宰加工成套設備,實現了由賣“牛”向賣“肉”的轉變。
雖然種地不愁,但尾菜、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處理一直是農業生產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更是鄉村環境治理的痛點。在順義區李遂鎮,這些難題已迎刃而解。該鎮以農機為橋梁,通過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和涉農企業,把鎮里的種植業、養殖業、有機肥加工業串聯了起來。通過種養結合以及有機肥還田利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養殖企業、種植戶+有機肥廠+農機服務組織”的鄉村環境治理融合發展模式。目前,全鎮0.3萬畝設施農業的0.75萬噸廢棄物得到了全部處理和還田利用,該模式也在順義區得到了全面推廣應用。
可見,農機就像“立交橋”一樣促進了鄉村產業的互聯共通,融入了鄉村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許多方面。今天的竇店村和李遂鎮就是農機在一二三產業之間“穿針引線”“擴點成面”的典型鄉村和美麗小鎮。未來,農機將在做精做強一產、扶持壯大二產、融合發展三產,打造產業融合、生態宜居、環境美麗的特色鄉村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搭建管理供給需求融合橋梁,推進農機研發創新發展
草莓是北京的特色農產品之一,目前京郊日光溫室草莓種植規模有1萬余棟。京郊草莓采用高壟種植,起壟高度要求30-40cm,國內現有的草莓起壟機不是起壟高度達不到要求,就是機型較大不適宜日光溫室起壟作業,導致草莓起壟用工大、成本高,每棟溫室人工起壟成本少則600-700元,多則上千元。
草莓種植戶的需求就是農機科技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為攻克草莓機械化起壟難題,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創新工作思路,經過反復的試驗、調試和改進,最終研制開發出一款適宜日光溫室的專用草莓起壟機,填補了國內此類機型的空白。經測試,所開發的草莓起壟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草莓種植的技術要求,所起的土壟“壟側實、壟頂虛”,作業效率是人工的14倍以上,每棟溫室起壟成本僅100元左右。
除了草莓起壟機,目前溫室3D作業平臺、蔬菜移栽機、青豌豆收獲機等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也在加緊研發生產。只有搭建“政府管理、企業供給、用戶需求”三方共贏協作的“橋梁”,才能使農機科技產學研推用的“路子”落地暢通,才能增強先進農機科技的有效供給,滿足鄉村振興對農機新產品、新技術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搭建京津冀農機科技融合橋梁,促進區域農機鑒定協同發展
隨著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津冀區域承接北京疏解的農機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兩地對農機產品鑒定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其農機鑒定檢驗與服務能力呈現與需求不匹配的狀況,這一變化無疑給津冀兩地的農機鑒定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對三地加強鑒定合作提出了新要求。
對此,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主動牽線搭橋,積極統籌推進京津冀農機鑒定工作協同發展,以簽署年度《京津冀農機鑒定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為契機,組織召開技術研討會、檢驗檢測機構試驗比對以及田間試驗等活動,聯合開展《施肥機》《農用掛車》《電動卷膜機》《秧苗嫁接機》等22項推廣鑒定大綱制修訂工作,通過聯合鑒定、委托鑒定的方式,累計完成農機產品鑒定34項,為京津冀區域先進農機裝備的有效供給提供了保障。
京津冀農機鑒定協同發展,像一架橋梁一樣連接起了京津冀三地政府、企業、用戶之間的鑒定渠道,實現了農機產品鑒定需求和鑒定服務供給的高效、實時對接,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展望未來,北京農機科技工作者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目標,夯實農機的“五大橋梁”,為北京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裝備支撐和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