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4 14:13:06 呂珂昕
本網訊(記者 呂珂昕 文/圖)如果說有一種食物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熱愛的,那么它應該就是水產品。
水產品營養豐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國際貿易產品。特別是隨著世界消費需求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水產品貿易愈加頻繁,漁業合作不斷深化。
10月30-11月1日,第24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漁博會”)在山東青島成功舉辦。自1996年開辦以來,這一漁業盛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水產品專業貿易展覽,不僅反映出中國漁業的蓬勃發展和不斷開放,也見證了世界漁業貿易的日漸壯大,全球漁業治理體系的深度融合。
漁博會一角。
中國市場受全球矚目
我國是水產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與201個國家和地區有水產品貿易往來,水產品進出口總量954萬噸,交易總額37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總量都達到了歷史最高。中國水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儼然已經牽動著全世界。
在青島國際博覽中心的E3館,一只“橫行霸道”的帝王蟹在水箱里緩緩挪動,引得眾人紛紛掏出手機,定格它的每一個細微動作。與它相比,冰柜的“兄弟們”就不那么幸運了,它們全身發紅,蟹鉗僵硬,正躺在冰上接受著來來往往參展商的“檢視”。
“今天來咨詢帝王蟹的人非常多,這在我們的預料之中。就在不久前,我們拿到了俄羅斯 1萬3千噸的帝王蟹捕撈配額,貨源將會非常充足。”Russian Fishery(俄羅斯漁業)公司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螃蟹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一直在增加,未來勢頭會很好。另外,公司每年參加漁博會也是為了獲取中國市場的一手消息,“最近我們在尋求鱈魚加工的合作伙伴,想把公司產量最大的俄羅斯鱈魚賣到中國。”
代表著美國阿拉斯州600多家水產捕撈、加工公司的阿拉斯加漁業水產協會,同樣準時“打卡”漁博會。“帝王蟹、血蟹、珍寶蟹以及各種鱈魚,我們都帶了樣品展示。”阿拉斯加漁業水產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阿拉斯加漁業水產協會帶著企業代表已經參加了20屆的漁博會了,“中國市場很重要,也很有潛力,阿拉斯加的企業希望能夠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實現雙方的共贏。”
在同一緯度的大西洋沿岸,挪威擁有美麗的峽灣風光,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最初,我們與中國的合作主要是來料加工,我們把原料運來青島,加工完成后再帶去歐洲市場出售。”挪威海產品公司經理貝亞特·法斯泰德介紹,近年來,公司已經開始直接在中國銷售水產品,并根據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出售鱈魚、三文魚、蝦類的加工產品等。“在漁博會上,我們幾乎能見到所有合作伙伴,這讓我們可以面對面地交流信息,同時也能遇到新的客戶,我想這是我們多年追隨漁博會的原因。”
海上絲路合作不斷深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漁業合作更加緊密。據統計,截至2018年,中國企業境外漁業投資流量達到了1.1億美元,在境外設立漁業企業共84家。中國企業走出去,將中國的捕撈技術、養殖經驗帶給需要的國家,提升了當地漁業生產能力、加工能力,帶動了當地漁業的發展。而這些國際合作的成果,在漁博會上也一一呈現。
本次漁博會上,“中國—菲律賓現代漁業合作項目”首次亮相。八家菲律賓漁業企業不僅帶來了中菲合作繁育、養殖的東星斑、金槍魚、白對蝦、青蟹等高檔水產品,還帶來了沙丁魚罐頭、魷魚小吃等深加工產品。
“菲律賓當地主要以近海捕撈野生魚為主,產品品質優良,但是從長遠看,發展不可持續。如果能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發展水產品養殖業,不僅可以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還能提高漁民的生活水平。”該項目執行方之一海世界商貿有限公司(SeaWorld Commercial Trading Corporation)負責人程志遠談到。
除了亞洲國家,在遙遠的大西洋沿岸,也有著中國漁業企業的身影。在廣西百洋股份公司的展位上,可以看到冰凍的深海魚類、貝類、章魚等產品,還能看到魚粉、膠原蛋白面膜等深加工產品。“這些產品都來自于我們在毛里塔尼亞投資建設的遠洋漁業綜合開發園區。”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穎聰介紹。
毛里塔尼亞,一個國土的2/3都是沙漠的西非國家,因為大西洋的慷慨,在經濟首都——努瓦迪布一帶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百洋股份公司看中毛里塔尼亞的優質資源,決定在那里開發漁業。
“當地雖然漁業資源稟賦獨一無二,但加工、保鮮技術落后,我們帶來的技術和投資可以在這里發揮更大的作用。”張穎聰介紹,目前,園區已經建成了集遠洋捕撈、碼頭、海水淡化、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核心基地。2017年底項目投產至今,園區魚獲總捕撈量2.73萬噸,水產品加工總量3.62萬噸,總產值超過4.31億元人民幣。園區項目的成功,還創造了近千個就業崗位,培養了大量熟練工人,造福了當地百姓,已經成為中毛漁業合作的重點示范項目。
養護漁業發展的各國共識
深海漁業資源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珍貴饋贈。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多和需求的增長,如何在需求和資源、環境中實現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重要挑戰。本屆漁博會同期舉辦“中外漁業高端對話會”,來自世界重要海域、漁業資源大國在會上共商共議,認為必須創新技術、發展養殖,實現需求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俄羅斯漁業總局副局長彼得·薩魯柯說,俄羅斯正在與加拿大、日本合作,共同開展三文魚等魚種的研究,為保護利用深海資源奠定基礎。同時,俄羅斯也在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增強水產品加工能力,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薩魯柯還介紹,在海參崴,俄羅斯也想進一步加強水產品養殖,“俄羅斯和中國的合作非常重要,不僅因為中國是俄羅斯出口的重要市場,而且俄羅斯也想在水產品養殖方面與中國合作,學習中國的技術和經驗。”
挪威漁業和海產品大臣哈拉爾德·內斯維克談到,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幾乎所有國家的產量都會有所提高,但是這種提高應在可持續的范圍內進行。例如挪威每年有大量的三文魚進入歐洲、中國等市場,但同時挪威也開始注意保護野生三文魚。“我們也在思考一些別的方法,比如說近海養殖。挪威漁業有喂養社會的責任,但也應該保護海洋、保護環境,用可持續的方法去發展漁業。”
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1988,我國養殖產量首次超過了捕撈產量;到2018年,我國養殖水產品的總量達到了4991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量77%以上,占世界養殖水產品總量60%以上。“中國每四條魚中,其中三條是自己養殖的,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養殖水產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國家。”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發言中指出,通過發展養殖,中國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僅可以供應國內市場的需要,還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的水產品。“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為保護世界漁業資源做出了突出貢獻。 ”
不僅是大力發展養殖業,近年來,中國陸續實施捕撈許可、漁船雙控、休漁禁漁、限額捕撈、總量管理、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建設等資源養護措施,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留住海洋漁業“金山銀山”。
“實施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摸清容量。政府應摸清每一個水產品品種的容量是多少,這是采取措施的依據;二就是制定政策。政策的具體落地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如打擊非法捕魚,企業要配合政府的工作。”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主任張陸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