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09:07:03 李衛
青木川。資料照片
陳爐古鎮一隅。本報記者 李衛攝
本報記者 李衛
“金雞一鳴,三省相聞。”位于我省西南端的寧強縣青木川鎮,地處陜甘川三省交會處。青木川鎮,始建于明朝中葉,成形于清朝后期,鼎盛于民國年間,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被譽為“最有故事、最有味道的古鎮”。
2014年以前,青木川鎮每年游客接待量只有30萬人次左右,門票收入僅50萬元。經過多年建設,青木川鎮的基礎設施、文物保護、接待能力等得到很大改善和提升,美譽度、知名度也越來越高。2018年,青木川鎮接待游客19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2億元,門票收入768萬元。短短數年間,青木川古鎮旅游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
青木川古鎮發展是我省文化旅游名鎮、特色小鎮、古鎮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旅游的發展正在為古鎮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活力,為古鎮添彩賦能,使古鎮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古鎮——傳統文化的明珠瑰寶
古鎮指的是目前仍有比較完整的古建民居、傳統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鄉鎮、古村等。古鎮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承載著人類的文明基因,被譽為“傳統文化的明珠”“民間收藏的國寶”。近年來,古鎮旅游已成為我省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悠久的人類文明進程中,陜西形成了一批極具辨識度和特色化的古鎮。這些古鎮既有共性的傳統文化,如建筑文化、聚落文化、禮儀文化等,又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區域文化。如岐山鳳鳴鎮的周文化、漫川關的秦楚通衢文化、武侯鎮的三國文化、青木川鎮的人物傳奇、大荔朝邑鎮的義倉文化、陳爐古鎮的陶瓷文化、雙石鋪鎮的羌文化、波羅古鎮的邊塞文化等,都具有極高的文化和旅游價值。
古鎮沉淀的悠久而古老的氣息和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奔向這些“世外桃源”,感受自然,尋覓鄉愁。
近年來,我省不斷推動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積極探索“古鎮+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子。2018年,全省31個文化旅游名鎮共接待游客2875.77萬人次,同比增長21.2%,旅游收入142.23億元,同比增長24.8%。
2011年,我省出臺了《陜西省文化旅游古鎮規劃編制技術導則》;2013年,我省在全省范圍內遴選了31個風貌建筑完整、文化遺存豐富的古鎮,省政府每年給每個鎮安排500萬元專項建設資金(4A級景區古鎮每年1000萬元)支持古鎮的開發建設;印發了《關于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對31個古鎮進行分類指導開發建設。目前,我省已有12個4A級古鎮景區,8個3A級古鎮景區,青木川古鎮、西周古鎮、諸葛古鎮、漫川古鎮、棣花古鎮、武侯古鎮等已成為我省成熟的古鎮旅游目的地。
近兩年,我省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和《關于規范推進全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意見》,推動并規范特色小鎮發展,其中規劃建設的100個特色小鎮中,三分之一為依托古鎮文化的特色小鎮;通過構建傳統“形態”、傳承多元“文態”、打造宜居“生態”、豐富旅游“業態”,不斷壯大旅游產業,促進產城融合和人口聚集,推進城鎮化進程。
鄉愁——需要對歷史文化更多的傳承與保護
古鎮是古老歷史文化存在的最好見證。做好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是古鎮開發建設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青木川鎮鎮長高金龍告訴記者,青木川古建筑數量較大且保存完好,其中魏氏莊園、回龍場老街古建筑群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開發建設中,他們嚴格遵循“保護為主、聚形顯魂”原則,對核心區域內魏氏莊園、旱船房、瞿家大院等古建筑保護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修復,確保了文物古跡原真性;對核心區以外新建及改、擴建建筑在造型、層高、體量、色彩、風格等方面,均保持與古鎮和諧統一,彰顯了民國風情建筑風范。
深入挖掘特色,傳承傳奇古鎮多元“文態”。青木川鎮按照省委書記胡和平在青木川調研時提出的講好青木川“六個故事”(古鎮民居故事、歷史故事、魏輔唐家族故事、紅色故事、三省交界故事、生態故事)的要求,深入挖掘歷史、民俗、民居、生態等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給廣大游客。依托《寧強縣志》和小說《青木川》《青泥何盤盤》《寧強民間故事》等,通過系統整理挖掘,因地制宜開發了羌族婚俗體驗、儺戲表演、羌族歌舞演出等文化活動,并堅持常態化演出。2018年編排上演了《尋夢青木川》歷史舞臺劇,舉辦了2018年中國(青木川)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高峰論壇、中國·青木川第三屆百桌千人輔唐宴暨全國儺藝絕技大賽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動,展現了青木川獨特的歷史文化,豐富了旅游內涵,促進了古鎮景區良性發展。
除了青木川古鎮,陜西各地獨具特色的古鎮也相繼成為旅游熱點。西安市茯茶小鎮、太乙長安道、大唐西市,寶雞市湯峪溫泉小鎮、西府古鎮,商洛市合曼波若小鎮,安康市鬼谷文化小鎮,延安市南泥灣鎮,這些特色小鎮注重“特色產業+文化+旅游”,強調一二三產業融合聚集,形成了產業強、文化特、業態豐、體制活、生態美的產業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成為游客“感受青山綠水、回味鄉愁鄉情”的古村古鎮旅游景點。
發展——既要延續古鎮文脈也要滿足社會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古鎮開發中文化的挖掘傳承還不夠,有些古鎮開發還停留在美食街區的淺層次階段,同質化嚴重,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創意項目較少。一些古鎮旅游發展存在文化庸俗化、過度商業化、古鎮居民外遷導致空心化、售賣商品千篇一律等問題。
在第二十六屆楊凌農高會“古鎮旅游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文旅部門主管領導、古鎮經營管理者等分享了古鎮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經驗,共同探討文化和旅游如何為古鎮可持續發展賦能、為鄉村振興添彩的問題。
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任宗哲表示,要傳承古鎮文化,實現動態保護。要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按照“修舊如舊、古香古色、保持歷史原真性”的原則,盡量保護古鎮傳統風貌和生產生活狀態,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適應現代消費需求,完善消費業態和服務設施,既延續古鎮文脈,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構建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歷史與現代相得益彰的古鎮新形象。以全域旅游理念謀劃古鎮發展新模式,以“多規合一”為引領,以“古鎮+城鎮化”為路徑,豐富會展、康養、運動、研學、休閑、度假等融合新業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旅游特色小鎮。要堅持高水平策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出臺更有含金量的古鎮保護與開發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集團、企業和個人投資古鎮開發建設,構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格局;將古鎮旅游納入全省旅游營銷計劃,利用展會、網絡、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宣傳營銷;設立陜西古鎮旅游周,策劃具有古鎮IP的節慶節事活動,打造特色鮮明的古鎮旅游目的地形象,使古鎮成為文化傳承地、休閑度假地和鄉愁體驗地。
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系主任張輝對陜西景區古鎮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一要對陜西現存的古鎮進行全面調查和評估,進行分類管理、分層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陜西古鎮資源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二要研究陜西古鎮資源的活化問題。通過對古鎮戲曲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等的挖掘,提煉活化,創造獨具一格的IP旅游形態,做到“一鎮一品”;三要將古鎮打造成不同旅游者度假和休閑的一種生活方式;四要研究古鎮資源的開發方式和商業模式。挖掘好、保護好、開發好陜西的古鎮資源,通過旅游化改造,將陜西古鎮旅游打造成中國古鎮游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