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 16:05:00
第26屆楊凌農高會專題報道組:唐艷麗 吳凡
金秋十月,碩果累累,世界的目光聚焦陜西楊凌——第26屆中國陜西楊凌農高會在這里隆重舉辦。這場以“三農科技”為主角的農業SHOW,于今年注入新動能,融入上合元素。
10月22日,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現代農業實訓基地啟用儀式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舉行。作為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一個重要板塊,該基地的正式啟用,為國際間農業交流發展搭建起合作平臺,架設起聯動發展的“新橋梁”。
為了一探該基地的“秘密”,22日上午,記者在參加完啟用儀式后,深入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實訓基地,實地感受這里展示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
以“合”為始,打造國際現代農業交流新模式
隔著玻璃柜,一排排、一列列蔬菜安靜的“躺”在柜子中,沒有陽光也沒有土壤,靠營養液和LED照明生長,卻顆顆青翠新鮮、茁壯有力,這是記者在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示范實訓基地(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區)陽光智慧服務中心看到的一幕。
陽光智慧服務中心“植物工廠”里生長的植物
與陽光智慧服務中心相對而立的,是坐落于基地正中央3萬㎡的智慧溫室。“無土栽培無限生長型番茄種植系統是我們這個棚內的一個亮點。我們這種番茄的基質是將葉子粉碎發酵后生成的,完全無污染。這種番茄秧將來會長到17—18米,一株能結40穗左右,一月左右就能成熟。”智慧溫室相關負責人王鵬勃說道。
“類似植物工廠和無土栽培無限生長型番茄種植系統的‘黑科技’,在上合組織實訓基地隨處可見。”楊凌智慧云控制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伏曉斌介紹道。通過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將園區大棚收集上來的作物生長各種信息匯總到智慧服務中心,再通過中心根據數據分析,將指令反饋到各個大棚內,指揮各個大棚生產。“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科學化、現代化的農業種植,就像給大棚裝上了‘芯片’。”伏曉斌說道。
以“合”為基,鑄就農業交流合作發展新舞臺
植物生長不用人工操作,電腦可以隨時監控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肥溫光氣環境并進行管理;秸稈、尾菜等廢棄物通過加工可以制成有機肥二次利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設施農業在同一個園區都可以看到……
楊凌智慧云控制中心
結合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建設,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目標,楊凌規劃面積720畝,總投資4.6億元。按照“一心、五區”(即:智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智慧農業展示區、休閑農業康養區、高效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智能冷鏈物流區和生態肥研發區)規劃建設了上合組織國家現代農業實訓基地,為助推“一帶一路”現代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開啟國際現代農業交流新模式做出積極示范。
“目前,園區建設了12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溫室大棚和大跨度拱棚,配套千余種農業技術,可以滿足不同國家地區、不同自然條件下農業生產差異化技術需求,部分溫室和大跨度拱棚將在農高會期間亮相。”楊凌現代農業創新園辦公室主任李鋒哲說道。
在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示范實訓基地,驚喜隨處可見。
實訓基地還建立AGV戶外物流系統,建設采收、凈洗、分揀、包裝、倉儲、配送、溯源于一體的智能冷鏈物流區,以及應用三產融合模式規劃建設休閑農業康養區。“植物從栽培、生長、采摘到最終配送全是自動化和智能化操控,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確實厲害!”正在智慧溫室內檢查裝備的楊師傅笑著說。
智慧溫室相關負責人王鵬勃正在棚內檢查番茄生長情況
以“合”為筆,勾勒上合組織農業合作同心圓
自2014年7月,陜西省首個專題面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研修班”在楊凌圓滿舉辦,楊凌就與上合組織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施工人員正在智慧溫室外為即將到來的農高會做最后準備
機遇成就擔當,合作贏得未來。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和唯一的農業特色自貿片區,楊凌在特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和國際農業科技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優勢。此次將實訓基地設在楊凌,不僅可以將楊凌示范區雄厚的農業科教資源用之于該基地,而且可以借助楊凌農業自貿區的獨特功能,進一步強化陜西省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之間的農業交流,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國家之間緊密交流和合作。
作為新型國際農業人才實訓基地,下一步,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實訓基地將恪守“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依托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農業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未來農業發展需求,搭借楊凌農高會品牌效應和影響力的“東風”,搭建起國際農業技術交流合作、示范實訓的平臺,助力上合組織國家高端農業人才培養,服務我國及上合組織成員國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