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 09:36:01
就業扶貧基地和科技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徐家香菇產業園。
利州區舉辦高層次人才集體婚禮,愛灑利州。
第一書記下田間,定期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檢查。
科技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利州香菇研究所。
一個個農業園區熱火朝天,一個個鄉土人才擼袖上陣,一個個現代農業產業方興未艾……如今,在全省23個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區之一的廣元市利州區,各家各戶,鄉鎮村組,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爭先攀高。成功的法寶,源于該區“高舉鄉村振興大旗,實施人才先行工程,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前瞻視野。因而,人才興、產業興、鄉村興。
人才駐園區 百姓有錢掙
8月29日,秋陽高照,筆者走進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徐家村,只見一個個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露地的一段段青岡棒上長滿了一朵朵黑木耳,一個集“產學研”于一體的香菇研究所正在緊張裝修……
短短幾年時間,徐家村已成為利州響當當的食用菌基地。其迅速崛起的一個秘訣就是筑巢引鳳,大力引進各方面人才,有力推動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全鄉80%都是林地,青岡樹資源極為豐富。但是,以前全鄉的食用菌卻是散戶小打小鬧,全鄉無核心主導產業。”據白朝鄉黨委副書記周韜介紹,2015年以來,全鄉確立了“以生態康養為主,配套發展食用菌、林下種養、高山蔬菜、中藥材、干果等產業”的思路,利用各級項目資金在徐家村建起了香菇、靈芝、木耳、銀耳等基地。
一個個產業,誰來引領發展?白朝鄉黨委、政府首先想到了人才。于是,白朝鄉通過“引”“扶”“聘”“招”“育”等措施,大力引進了現代農業企業和返鄉創業青年到園區發展。周韜說:“唯有他們發展了,農戶才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務工收入、林木資源售賣收入、股權分紅收入等,實現就近務工。”
青年業主楊帆說:“我去年底投資近70萬元到這里種木耳,這里基礎設施條件好,政府對業主還有補貼。現在,我的木耳已達10萬段,8月起就陸續采收了,我批發賣75元/斤。周圍老百姓都掙到了錢,砍棒、備料、運輸、接種、翻棒等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每人每天工錢從65元至100多元不等。”
廣元市菇菇香菌業有限公司自2015年入駐徐家村后,已成為就業扶貧基地和科技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公司管理人員謝正清說:“我們一年產100多萬斤香菇,一年需 1000多噸青岡木原材料,都是從農戶那采購的,340元/噸;每年支付農戶土地流轉費600元/畝,還吸納農戶在公司就業。貧困戶還可入股分紅,每戶入股5000元,每年不低于5%的分紅。同時,我們還把接了種的菌袋發放給貧困村的農戶,幫助他們增收。”
返鄉人才辦民宿 康養業興民受益
據周韜介紹,如今,白朝鄉圍繞產業布局,康養產業在該鄉月壩村日漸興起,形成了月壩濕地、月壩特色小鎮等康養產業亮點,月壩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這一切還是依托了人才。“月壩村要打造美麗鄉村,發展康養旅游業,就必須有組織地統一經營,不能各家農戶之間無序地惡性競爭,否則,農戶依然是窮的窮、富的富。”月壩村村支書吳光成介紹,在他牽頭下,2016年10月,村里近40名返鄉創業人才成立了鄉村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村‘兩委’”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全村177戶農戶以閑置農房、林地入股,合作社設立若干客房、餐飲、茶室、超市、銷售管家,對合作社的民宿進行管理,自去年8月開業以來,月平均收入30萬元。“以前,農戶的農房太簡陋了,游客來了不愿意住,就只有露營。”返鄉創業人才、合作社民宿管家李京說,“通過合作社把農戶閑置農房租下來打造成民宿,條件就基本與正規賓館一樣了。我們的民宿現已從17間發展到一兩百間了,每天平均接待500人次。”
吳光成說:“現在,能務工的農戶就在合作社務工。同時,合作社采購的農副產品,優先向本村農戶采購。合作社的利潤則采取3個‘2’、1個‘4’的方式分配,40%作為客房的裝修資金,20%分配給農房入股的、20%全村農戶人人頭上一點紅、20%作為村集體經濟壯大資金。去年底,合作社人均分紅100元。”
園區聚人才 撬動鄉村興
白朝鄉徐家村、月壩村僅僅是利州區“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利州區積極深化人才培養、使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出臺《企業人才引進培養與獎勵辦法》《企業人才招引實施細則》等人才激勵政策,完善人才引進機制,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新動能,探索出的“三園聚人才、人才興產業”發展新模式,重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的人才發展格局,高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利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宗虎介紹,在“三園”聚人才方面,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新型工業園和商貿物流園“三園”集人才功能,把“三園”建成人才創新創業的搖籃。全區9個現代農業園區、5個工業園區和5個商貿物流園吸引匯聚農業經營管理、新型科技、農業電商等各類人才2萬余人,輻射帶動全區文化傳播、教育、醫療等高技術人才6萬余人,實現了各類人才向鄉村振興一線戰略性集聚。
由此,人才興,產業興。利州區立足特色資源優勢,引導、扶持各類人才辦農場、建工廠、優物流,逐步形成了以“1+5"農業產業為依托、農副產品加工和商貿物流競相發展的三產互融格局,綠色果蔬、食品飲料加工、商貿物流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煥發生機。
據筆者了解,在此過程中,一批龍頭企業興起,成為帶動群眾發展的主力軍,一個個可圈可點。他們或是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收購、統一防控風險“五個統一”,將基地和訂單種植農戶的利益與企業發展有效高度融合,帶動產業發展;或是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和企業職工資金入股分紅,進一步凝聚人才、激發人才,推動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助推產業融合發展。例如,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廣元市龍洲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大石食品工業園為載體,堅持人才先行,建基地、搞加工,帶領村民走上產業融合發展致富路;龍洲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大力實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和“訂單種植”模式,吸納25名專業技術人才和240余名農戶到基地就業,人均年收入2.8萬余元。
利州區積極以人才為先,各類人才勇當鄉村振興排頭兵,今年1-6月,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4.77億元,工業增加值71.99億元,服務業增加值66.6億元,帶動農戶直接就業3萬余人,產業鏈帶動農戶就業10萬余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628元,同比增長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