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 10:57:43 李慶國 蘆曉春
北京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2018年末,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全國排名第3。應該說,北京農業機械化正支撐著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融入到農業產業鏈條的各個領域。為更好地了解北京市農機科技發展情況,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楊立國站長。
記者:當前北京農機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如何?
答:當前北京市農機化發展情況大概可以概括為“農機裝備種類齊全、農機科技發展迅猛、農機服務提質增效”。
農機裝備方面,2018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25.65萬千瓦,畝均動力0.38千瓦。農業機械保有量20.52萬臺套,基本涵蓋了從種子處理、耕整地、播種、植保、田間管理、收獲、農產品初加工、農業廢棄物處理等農業生產全過程,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1.2%,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8.5%。
農機科技方面,一是全面全程發展,實現了大田、設施、林果、生態等農業各產業的全面發展和耕種管收全程發展;二是智能智慧發展,搭建了現代農業綜合智能示范平臺,實現了糧經、設施、養殖等產業農機管理、作業、調度、監測等信息化服務;三是綠色生態發展,引進智能水肥一體化、高效植保、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先進適用設備,實現了節水節藥和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在農機服務方面,2018年全市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及農機戶14003個,其中,農機戶13688個,占總數的97.8%;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31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129個,占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41.0%,其中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9家,北京市農機合作社示范社9家,2018年全市農機從業人員18728人。
記者: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以及農業農村機構職能的整合,當前北京農機科技工作面臨著哪些新的形勢?
答:首先,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深化。一是政策體系全面聚焦鄉村振興戰略,這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形勢,值得深入學習;二是管理體系全面聚焦農業農村系統改革。特別是農機系統,也需要及時調整思路,借助這一輪機構改革的東風,全面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浪潮中;三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通過改革,補齊農業發展短板,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激發農村活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
其次,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一是農業和農村建設逐漸融合,要求農機工作者要增強統籌兼顧、把握全局的工作意識,從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視野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二是產業功能區域化逐漸顯現。如,大興西瓜、平谷大桃、懷柔板栗、昌平草莓等,產業功能區域化布局有利于基本農田基礎設施、農機裝備等要素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三是呈現適度規模機械化發展態勢,合作社、科技園區、家庭農場等新型規模化農業生產組織在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帶動農業科技投入、現代農機裝備投入、服務三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同時還肩負著小農戶、小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未來將得到持續的發展。
記者:結合當前形勢,今后北京農機科技工作有什么樣的思路?
答: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當前農機系統的三個變化。一是工作領域變化。第一,農業與“三農”。鄉村振興戰略開始實施后,農機真正的戰場在整個“三農”而不單單是農業;第二,業務與綜合。機構改革后發改、財政、國土、水利四個部門的農業農村職能劃入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的橋梁作用更加凸顯;第三,主導與輔助。機構的重組、職能的合并,將使農機、農藝、信息化迎來真正融合的時機。
二是工作方向變化。第一,內涵與外延。農業農村發展一體化后,農機的概念將由原來單純地服務于農業而轉變為現在更加復合的農業農村裝備;第二,被動和主動。農業農村領域的擴大,推進農機成為農機、農藝、信息融合的核心;第三,主角與配角。面對嶄新的工作環境,農機的角色也將發生根本變化,努力做到主角時顯示優勢,配角時突出作用。
三是工作重心變化。第一,產品與方案。隨著個性化需求、一體化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農機的工作也將由提供單一產品方式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方向轉變;第二,集成與創新。立足于集成就是創新的理念,依靠融合、引進、吸收、整合、創新的路徑,提高農機科技創新水平;第三,公益與市場。把握公益性職能,堅定鑒定公益化及市場化改革方向,推進鑒定工作管理方式、檢測方式和鑒定方式改革發展。
根據這三大變化,今后北京農機科技工作將圍繞北京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機構”“新目標”“新任務”,樹立“融合、支撐、創新、服務”理念,明確“產前產中產后融合橋梁、農機農藝信息融合橋梁、一二三產業融合橋梁、管理供給需求融合橋梁、京津冀農機科技融合橋梁”定位,深化“一點三線”工作方法和“點線面體”工作路線,堅持統籌規劃、全面推進、重點突出、效率優先的基本原則,加大先進適用農機裝備、農機化技術的引進、試驗、鑒定、示范和推廣力度,全面提升北京農機鑒定推廣工作水平,為北京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裝備支撐和技術保障。
記者:今后推進北京農機科技工作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答:第一,深入推進農機化管理方式改革。一是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更新換代”;二是加快農機技術集成創新,主要是加強“宜機化”改造和提升薄弱環節裝備水平;三是聚焦農機服務組織建設,主要是培育新型農機作業服務主體和加強農機作業服務信息化管理。
第二,深入推進農機推廣工作全面發展。一是聚焦農業結構調整,在主導產業方面,推進主要葉菜品種全程機械化;在特色高效產業方面,推進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和加工機械化;二是針對丘陵山區、小散零碎地塊等不適合機械化的產業和區域,開展宜機化農田改造示范,同時積極研發引進小型動力機械和農機具,推進山區主要農作物生產環節機械化;三是針對平原區具有規模的農業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機”等現代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智能農機裝備示范基地,促進智慧農業發展。
第三,深入推進農機鑒定工作改革發展。一是改革管理方式,實現由具體實施農機具鑒定檢測向組織統籌、綜合評價方式轉變;二是改革檢測方式,探索利用社會中介資源,采取聯合使用或租賃使用本站實驗設備、與第三方合作檢測或委托檢測等方式,提高實驗設備使用率和機具檢驗檢測工作效率;三是改革鑒定方式,推進鑒定方式向綜合評價方式轉變,為農機購置補貼管理方式轉型提供基礎支撐。
第四,持續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一是加強服務組織規范化創建,以農機合作社為重點,完善管理機制和技術保障;二是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典型,積極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重點打造設施、林果、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服務主體;三是強化農機服務主體扶持政策,并向大型化、綜合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傾斜。同時,采取研修、集中辦班和現場實訓等方式,為農機社會化服務提供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