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0 15:32:30
誰能想到,楊村這座漂亮的人工湖,過去竟然是個垃圾坑呢!
這是澗東村的張芳琴,一個按時上下班的新型農民。
竹園村請來畫師為村里的電影院畫海報。
芝川鎮新農村的新特產品展銷會。
地處深山的雷鎮村新農莊。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提起韓城,人們總以為這是一個以能源見長的工業城市。而實際上,自2012年被確定為我省的計劃單列市以來,韓城的農業和它的工業改革與城市改革一樣,也是變化巨大,奇跡不斷。28萬生活在群山之中的韓城農民,在短短的7年時間里,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的巨變,他們不但吃上了潔凈的水,搬進了潔凈的村莊,住進了漂亮的房子,還有了像城里人一樣的街道和馬路。縱然身居深山,他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上網和看電視。這里有醫院、有超市,也有幸福院和健身娛樂的廣場。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村莊,還有綠樹和鮮花,還有青山和綠水,就像花園一樣漂亮,看著養眼,住著舒服。真的是看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有個叫張寶田的老漢說得好:住在這樣的農村里,比他們城里人都滋潤啊!
像保潔城市一樣保潔鄉村
讓“干凈”成為鄉野最新的風景
在芝陽鎮偏遠的迪莊村,張寶田算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年輕時跑生意走了好多地方,他曾經非常羨慕江南人的村莊,干凈、漂亮,心想他們迪莊村啥時候能像這樣的村莊該有多好。
迪莊是個典型的小山村,時間倒推若干年,它給人兩個印象,一個是亂,一個是臟。村道似乎從來就沒有干凈過。家家門前,要么建著旱廁,要么堆著柴火和垃圾,加上道路沒有硬化,經常是雨天泥濘路難行,晴天揚塵臭氣熏。張寶田說,他每次回來,看到村子這模樣,心里悲涼得很,覺得一輩子要待在這樣的地方,一下子就覺得日子過得一點心勁兒都沒有了。
2015年,韓城市城鄉同步“創衛”,全市各個村莊開始清理“三堆”(柴煤堆、糞堆和垃圾堆),迪莊的村干部動員群眾,各人自掃門前雪,清理了所有有礙觀瞻的垃圾雜物,同時推進了水廁改革,把村道兩旁的所有旱廁拆得一個不剩。每年來韓城摘椒的安康椒客胡淑珍,看了迪莊的新廁所,高興地說,她再也不用聞旱廁的臭味了。感受到了清潔好處的迪莊人,也在新環境的熏陶下,日子過得越來越文明。各家各戶,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自覺地打掃自家院子和自家門前的巷道。幾年下來,迪莊人不論年紀大小,早就養成了愛清潔講衛生的習慣。就連村里養的小貓小狗,都學會了“文明如廁”。
現在,年紀大了的張寶田已經不做生意了,他每天的生活變得非常規律。早晨起來,沿著村邊的公路,散散步、嗅嗅新鮮的空氣;吃罷飯,躺在門道的躺椅上,瞇著眼睛,一邊聽戲,一邊打盹;醒來后,遛到自家的菜地里,澆澆水、除除草,與其說是干活,倒不如說是散心更為貼切。他對眼前的日子非常滿意。他說,把農民當到了這份兒上,是他做夢都不曾想到過的。
基礎設施全保障
讓水、電、路、氣、網成為新農村的標配
韓城的城里人一到過節,愛往郭莊跑。因為郭莊的醋和點心很有名,算是韓城的名特產品和過年過節的搶手貨。城里人每次來郭莊,都免不了感嘆,這哪兒是村莊嘛,簡直比城里的小區還漂亮嘛!郭莊算是韓城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生活在這個村的村民,擁有著全面硬化的村道和環村的公路,享受著像城里人一樣的天然氣入戶。上下水和城里的標準一模一樣。
像郭莊這樣的基礎設施,在韓城農村比比皆是。
樓枝村是西莊鎮最偏遠的村莊,過去不要說通公路,就是土路和灰渣路的標準也是低得可憐。由于交通限制,很多村民很少有機會到山外去。城市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一個很遙遠的陌生地。這些年,市上給這個村吃“偏飯”,不但打通了整整20公里的出山公路,還幫著建了衛生室和幸福院。在村里當第一書記的劉釗說,硬件環境一變,村民的精氣神一下子不一樣了,致富脫貧的熱情空前高漲。過去,村里啥產業都沒有,可是從去年開始,村子陸續發展了大棚菜、野山菌、中蜂、苗圃等6個主導產業。
桑樹坪鎮的雷鎮村也是個偏遠村,坐落在深山林區,距離韓城市區80多公里,條件十分艱苦。新農村建設中,韓城市本著“一個也不掉隊”的原則,把雷鎮村列為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為村里整修了公路,疏浚了河道,修建了幸福院和文化廣場。同時,對深山區的村民進行了整體搬遷,建設了像別墅一樣的農民新村,通了網絡,裝了電視。住在新房里的薛建寧老人說,兒子勸了好多次,讓他搬到城里去住,怕他一個人住在村里不方便。老人說:“村子這么美,有電視看,有熱水洗,還有幸福院里的現成飯吃,我為啥要去城里呢!而且村里空氣又那么好,每天還能看山,還能看水,風景一點也不比城里差!我就愿意待在村里,我自在!”村里的變化和父親的影響,也一點點地改變了薛建寧兒子對農村的看法。每到周末,他都會帶著老婆娃回到山里,既看望了老人,又享受了“鄉村游”的樂趣。他說,村子的變化,不但改變了父親的生活,就連他的日子也比過去有了很多的樂趣。
韓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彥芳說:“過去,人都說當農民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村沒有很好地享受到像城鎮一樣的公共資源。這些年,韓城市先后投資幾十億元大力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很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出行難、吃水難、就醫難、養老難等問題,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基本上做到了城里有的,農村也有;城里人能享受到的,鄉下人也能享受到,從而使農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適和幸福。”
用風景和文化打造花園村莊
讓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樂園
要感受韓城花園村莊的魅力,有兩個地方必須去。一個是板橋鎮的竹園村,一個是桑樹坪鎮的桑嶺村。竹園村沒有竹子,桑嶺村也沒有桑樹。兩個村,一個在南邊的板橋川,一個在北邊的冶戶川。放在過去,它們都是很不咋樣的“爛村子”。而現在不一樣了,經過精心的人工打造,它們都成了全市最為有名的花園村莊。
變化之前,桑嶺村在冶戶川沒啥地位,村子窮,村子小,差點被別的村合并。村里有個民營企業家王存堂,發家致富后,不忘鄉村鄉親,決心自己投資,把桑嶺打造成一個有山有水有鄉愁的風景地。他把流經村邊的小河,砌堤攔壩,造出了一個湖面,湖上修了橋,橋上修了廊,廊上繪了畫。湖邊還建了一座很像黃鶴樓一樣的樓和一座豎著華表的廣場。而且沿著湖邊的山腰,用木頭修了棧道,棧道順著山勢,一直往上,像長城一樣,爬到了山頂。山頂有山門,山頂有亭臺。山頂連同所有的山坡,都被他用松柏綠化得郁郁蔥蔥。道路的兩旁都是草地,精修精剪,平如綠毯。有人站在山巔,想拍一張桑嶺的全貌,努力再三,可惜風景太多,一鏡終難收盡。每年3月,桑嶺都有廟會,看風景的人和車,把整個冶戶川擁得水泄不通。村民王麗媛看著那些遠遠趕來看熱鬧的外地人,心里不由得生出莫名的自豪感,覺得她比這些人幸福得多。現在,她經營著一家農家樂,生意還不錯。每天忙完,她都會沿著湖邊遛遛彎。她問旁人:“咱們現在過的這種日子,怕和城里人差不多了吧?”
和桑嶺村不同,竹園村的變化來得遲一些,是今年剛剛確定的環境整治示范村。它地處川口,離城不遠,市上計劃把它打造成城里的“后花園”。這個村過去紅火過,自從村邊的電廠搬走后,這里就冷清了。就連村邊的小河,也順應了這種冷清,變得不再宜人。河邊河道和村子一樣,到處是垃圾。市上動員了幾個部門幫扶竹園村,先是清理了河道里的400噸垃圾,然后按照“產業+環境+文化+旅游”的綜合開發方案,圍繞著村邊的河、河邊的地、地邊的房屋做文章。他們在河里攔出了3個湖面,湖面漂著游船,岸邊栽著垂柳。河水繞過的臺地上,栽滿了南國“請來”的翠竹。翠竹茂密,掩著竹林里一條一條小徑。小徑蜿蜒通幽,走著走著,就到了林子深處。深處有臥石,刻滿了字畫。他們不但在風景上下功夫,還在村莊文化上動了不少腦子,規劃建設了竹林秘境、彩繪街道、竹苑詩心、蔬菜工坊、兒童職業體驗館、忘憂花海等特色景點。特別是利用閑置民居院落打造的10多個“文化小院”,風格各異,主題鮮明,成為竹園村文化村莊建設的一大特色。過去的竹園村,守著山,守著河,卻到處是垃圾。而現在的竹園村,已經實現了“竹林圍村、澽水繞園、居在園中、住在景中”的美麗蝶變。村民們說,鄉村振興真是個好戰略,半年多時間,就把竹園村整治得誰見誰都說好了。
竹園和桑嶺只是韓城眾多花園村莊中的代表。幾年來,韓城市通過鄉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和文化村莊建設等一系列活動,使韓城的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當多的村莊,都實現了由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華麗轉身,給廣大農民群眾營造出了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用新理念改變傳統耕作模式
讓農民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
楊家嶺過去坐落在桑樹坪的南梁上,由于缺水,村子整體搬到了新農莊,原先的地方復墾成了農場。住在像城鎮小區里的村民們自己成立了集體合作社,集體經營著自己的土地。農民像工人一樣,按照農時的要求,定時上班,定時種地,完成了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
這種轉變有個正規的名詞叫“三變”改革。就是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新農村的建設,為“三變”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像城里人一樣生活的農村人,他們渴望也能像城里人一樣工作和掙錢。順應這種需求,韓城市在廣大的農村,大力推廣了股份合作社和集體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抱團取暖”的辦法,把過去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農民,用“合作社”的形式聚到一起,發揮集體的力量,使土地和勞動力得到有效的解放。
張素年是韓城市芝陽鎮孟益溝人,住房條件改善了,日子也富裕了,啥啥都稱心,就是為家里沒有勞力而苦惱。今年,村里成立了花椒產業合作社,把包括他在內的許多村民的花椒地集中到一起,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一下子給他解了大難題。張素年說:“有了合作社,人就有了主心骨。這樣當農民,心里沒負擔。”
被張素年贊為“主心骨”的合作社,韓城市在近年來先后組建了672個。
這種由新理念催生的耕作經營合作模式,大大轉變了傳統的農耕方式。尤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隨著規模生產的展開,過去的許多弊端都得到了根除。土地被集約,勞動力被解放,農業開始走向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全市涌現出了很多的農業園區、設施農業基地和特色產業示范區。幾乎每個村都有2個以上的主導產業。這些產業都是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經營。村民不但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租地收益,而且可以通過務作獲得打工收入。芝陽鎮的許多農民,把土地流轉后,然后去農業園區和養殖園區打工,每天像工人上下班一樣,當起了農工。每天只需工作8小時,再也不像過去,從早到晚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他們過上了全新的日子,有了大把的時間像城里人一樣消閑與娛樂。
西莊鎮柳村的苗保民,土地流轉了,無地可種,就發揮自己的特長,到外面包點工程,不為掙錢,就為有個事干。有朋友鼓動他去城里買房,他死活不肯。不是買不起,他只是覺得去城里生活沒有他待在鄉下舒服。他所在的柳村是個文明村,他的房子也一點不比城里的洋房差。房里房外,種滿了綠植和花卉。空著的老宅,他舍不得蓋房,專門辟成花園,種著葡萄,種著葫蘆。白天,他叼空務弄務弄花草;晚上,他在客廳架了一套拍抖音的裝備,專門在網上直播他唱秦腔。網友在網上問:“你日子這么悠閑,真的是農民嗎?”苗保民自豪地回復:“如假包換,本人是比神仙還要逍遙的新式農民!”
談到眼下的日子,苗保民深有感觸地說:“國家的政策就是好,啥都替農民想到了。現在當個農民甭提有多舒服,吃得好,住得好;想種地就種地,想打工就打工,想歇著就歇著。能把農民當成這樣,體面著哩!”說話時,他一臉的滿足。(記者 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