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 08:44:45 汪涵 朱海洋
本網訊(汪涵 記者朱海洋)分散的小規模生產主體,其農產品質量安全怎么來監管?又怎樣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追溯和全過程監管?對于這兩個全國性的共同難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做法是:探索將非規模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納入統一信息化監管,同時首創融合九大系統的“融食安”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現從種養殖環節到批發環節,從農貿市場環節,到餐飲環節,再到食品生產環節,農產品憑一個“二維碼”貫穿始終。8月13日,余杭召開食用農產品全過程追溯暨創新非規模主體農產品質量監管現場會,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推廣該做法。
余杭區是典型的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大區,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達31530家,數量居全省第一;而且,余杭還是杭州名副其實的“菜籃子”,轄區內有華東地區最大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交易量占杭州總供給的70%以上;轄區內“中央廚房”占杭州市2/3以上。可以說,余杭區的食品安全工作尤為重要。
作為人口大區,余杭的農產品消費主要靠外部輸入,但記者從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余杭73%的農業用地已流轉,而剩下27%的土地上,卻有上萬個小農戶分散經營。“這些小規模農戶數量龐大、流動性強,加上品種多、分布廣、中間環節復雜,是目前最大的風險點。”余杭區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科長周平說。
圖為余杭市民正在掃二維碼查看溯源信息。方建飛 攝
去年,余杭探索監管“一卡通”模式。簡單說,就是通過村一級,為廣大小農戶辦理“電子信息卡”,全區96家農資店可用該卡或身份證實名購買農業投入品,為了提高監管效率,“電子信息卡”被納入到整個農產品監管大數據平臺,并與全區農產品快速檢測平臺相銜接,首期試點10個村。
在崇賢街道農產品檢測中心,記者恰好遇到了前來送檢絲瓜、葫蘆樣品的農戶劉國松。劉國松種有10畝基地,此次送檢是為產品上市做提前準備。只見工作人員馬路遙一刷“電子信息卡”,農戶的相關信息立刻出現在電腦屏幕上。以前,老劉得等上個把小時,現在,檢測結果會自動上傳到卡中,他用手機掃碼可知,刷卡、登記、送樣不到一分鐘便可離開。
馬路遙告訴記者,上班才半個多小時,她就收到了10多個批次的樣品,一天往往會有七八十批。自從今年5月升級辦理“電子信息卡”后,得到了送檢農戶們的一致好評。目前,檢測中心的服務對象基本都是小規模主體。據了解,目前,余杭有223個農產品快速檢測室,全部免費開放給像劉國松這樣的農戶。
在生產環節,余杭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數量龐大的小規模主體,實現大數據監管,與此同時,通過打通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部門的原有系統,本地農產品還可憑“電子信息卡”直接免檢進入農批市場交易,避免了農戶排隊重復檢測,外來農產品則通過食品藥品監測中心刷卡或手機掃碼登記產地、品種、重量等信息,擁有身份信息且批批檢測合格后,便可獲準入批發市場交易。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監管處處長張波表示,“融食安”的價值就在于打破了過去食品安全監管各部門分段監管、數據不通的癥結,其涵蓋的農產品數字化管理平臺、農批市場農產品追溯平臺、農貿市場綜合監管平臺等9大系統,從數據、內容、過程三個層面實現整合,完成信息的互聯互通。
據了解,有了“融食安”平臺后,農產品經過批發環節進入到農貿市場,農批市場溯源信息流直接推送到農貿市場監管平臺,農貿市場經營戶刷卡(碼)入場,避免了農貿市場管理方手工登記、索證索票等繁瑣和重復檢測導致的資源浪費。
在交易終端,“融食安”平臺又融合了追溯和支付系統,消費者通過掃碼,完成支付的同時,系統實時向消費者推送追溯信息,消費者可以及時在線查看。而對于商戶,實現了收款多碼合一,款項實時到賬,無需額外費用,受到了經營戶的歡迎。
“鄰城農場”擁有700多畝基地,在杭州有3個線下直銷店。記者看到,在位于余杭中山路農貿菜場的直銷點,一位消費者購買了26元的農產品后,用手機掃描小票二維碼,產品的產地、經銷商、銷售點等信息立刻清晰可見。農場負責人趙春鋒說,小小二維碼,既是對產品質量的背書,構建消費者信任,也是企業內控的有效抓手,如此一來,公司才敢放心采購其他小規模主體的農產品。
據了解,目前,“融食安”平臺已實現了肉蔬產品的全過程追溯,后續將逐步擴大追溯產品覆蓋面,將水產、豆制品、禽類等產品納入其中。同時,該平臺具有良好的融合和可拓展功能,后續還計劃將中央廚房、機關食堂等更多經營主體納入其中,實現上下游信息互聯互通。
分享:微信掃一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