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17:09:51 張振中
清滁公路航拍。
村民和施工人員在資興市清江鎮上堡瑤族村鋪設清滁公路的最后一段水泥路面。
一種品質蜜橘,以前只能爛在樹上,如今暢銷省內外。
一片原始次生林,曾經人跡罕至,現在游客慕名而來。
一個貧困村莊,30年貧困落后,從去年起脫貧致富。
這樣的改變,源于一條“脫貧公路”的修建。今年,湖南省資興市東江庫區的清滁公路正式通車,這是清江、滁口兩個鄉鎮兩萬多名群眾期盼了30多年的一條扶貧路、致富路。
隨著交通改善,公路沿途4314名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穩定脫貧致富更有希望。
湖水淹沒出行路——村民自背柴刀干糧開路測量
1986年8月,東江大壩關閘蓄水,形成了160平方公里的庫區,庫區群眾由山下搬遷到山腰或山頂,在荒山上重建家園,原來從滁口至清江的公路也被湖水淹沒了。
滁口、清江兩地相鄰,但山嶺阻隔,兩地群眾往來要坐船繞行大半天。滁口群眾想坐車去資興城區,只能向南從宜章縣瑤崗仙鎮繞道而行。由于交通不便,大山里的南竹、冬筍等農產品不能變成財富,大家守著“金山”卻過著窮日子,很多人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清滁公路沿途有兩鎮4村,其中黃嘉村是湖南省省級貧困村,這里的貧困戶主要的脫貧產業是蜜橘等水果種植。以前,因為沒有通路,高品質的水果產品賣不上好價錢,有的甚至只能爛在樹上,所以30多年來,“無路可走”一直是當地群眾心中最深的痛。
回憶起20多年前的家鄉,清江鎮上堡村村民張金桃難展舒顏:農產品藏在深山運不出,出行也十分困難,每到收獲的季節,看著漫山遍野熟透了的橘子,家家戶戶沒有豐收的喜悅,更多的是無盡的惆悵和難眠之夜。
“以前橘子豐收的時候,得先用肩挑方式挑到碼頭,接著乘船出清江鎮,等待外面的車子來收。”張金桃說,運氣好的情況下,可以等到車子,進行低價收購;如果運氣不好,只能再肩挑背馱,走路幾小時,到靠近市區的市場上去賣。
“時間久了,橘子腐爛變質是常有的事。”村民致富無門,待在家只能過窮日子,外出務工成為村里年輕人的無奈選擇。
“我們一直想,如果能修一條到清江鎮區的路,農產品就能通過陸路外銷,那該多好!”滁口鎮禾坳村村民陳德斌告訴記者,2006年3月,他和4位村民自發帶著柴刀干糧和皮尺,丈量他們村至清江鎮上堡瑤族村之間的距離。在山嶺上,他們邊砍柴開路邊丈量尺寸,并一筆一筆記下。這些原始記錄及修路報告送到了移民局等相關部門,并通過人大代表呼吁,最終爭取到公路立項。
“30多年前,庫區群眾為了支持國家重點項目東江水電站的建設,舍小家為大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年,為了保護好東江湖,庫區群眾網箱退水、生豬退養,又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資興市委書記黃崢嶸說,黨委、政府不能忘記這些群體,必須盡快修通這條道路,完善東江湖路網,改善庫區投資環境,帶動庫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經多方努力,2012年,資興市啟動清滁公路工程準備工作。不久后,清滁公路建設方案確定,公路全長32.9公里,按雙車道三級公路標準建設。
不畏艱難修“天路”——施工人員懸崖上鑿壁開路
2016年3月30日,清滁公路正式動工。工程路線長,地勢險峻,中間有16公里是原始次生林,而且穿過多個地質災害點??碧皆O計時,因吃不了在林中工作的苦,先后有兩支測量隊主動退出。不得已,項目方請了第3支測量隊,才算完成任務。
“勘探測量最艱難的地方,是那16公里懸崖峭壁段,測量人員要背著幾十公斤的儀器,用繩子捆住腰部,從山頂吊下去150米左右,到山腰進行測量。”清滁公路項目副指揮長張愛社說,下去后由于林木茂密,全顫儀、GPS等設備沒信號,還必須砍出一條路來,才會有信號和光線,每天最多只能測量500米,其艱辛可想而知。
勘探測量難,施工更難。該項目投資施工方負責人張能文介紹,受東江湖濕地公園等政策保護及地質災害影響,施工要求極高,常規爆破禁止使用,只能用炮機一錘錘敲,施工難度很大。“尤其是K9至K10這一公里路段,地質條件復雜,回頭彎比較長,又有地下溶洞,還不能破壞周邊的植被,我們用6臺炮機整整打了8個月,將石頭一塊塊從峭壁上摳下來。”
記者在浦溪江大橋上看到,180多米長的橋面架在峽谷兩邊的半山腰間,從橋面往橋下望去,100米高度中,疾風呼呼作響。
“這座橋兩邊都是懸崖,中間一條浦溪江,所有設備和建筑材料要經兩三次車船轉運,才能進來。”項目工程師熊立波介紹,修橋打樁基時,有的地方出現溶洞,漏水泥漿只能填埋后再打,反復10多次。
100多立方米石灰巖打壞3臺炮機,項目K12段幾十米懸崖鑿了兩年才鑿通……施工人員不畏艱難,在懸崖上鑿壁開路,最終啃下一塊塊硬骨頭,踏平坎坷成大道。
拉動脫貧致富路——特色農產品旺銷、旅游火爆
清滁公路全線建成通車后,帶動越來越多的水泥路從這條主干道延伸到村組。庫區原來人跡罕至的原始次生林等迷人風景,正成為東江湖景區游客新去處,旅游業成為庫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新產業,一批特色農產品也跟著發展起來了,貧困戶迎來發展的春天。
“我們村的蜜橘原來賣價比其他地方每公斤便宜1元至1.6元,去年水泥路鋪好后,大卡車進村來收蜜橘,價格也跟著提高了。”清江鎮玭珠村村民李文兵告訴記者。
“原來村里只有一條很陡很窄的砂石路,一下雨就會沖出很多坑。”清江鎮上堡瑤族村鐘元軍說,每年村民們都要用摩托車、三輪車將橘子運到鎮區來賣,跑一趟就要一個多小時。沒有三輪車的貧困戶,則完全靠肩挑,來不及賣出去的橘子只能眼看著爛在樹上。如今路修通了,大家都喜出望外,再也不用擔心桔子賣不出去了。
清江鎮現有蜜橘2.5萬畝,去年產量達6萬多噸,收入3億余元,柑橘產業是鎮里的主打產業,也是最重要的扶貧產業。清滁公路貫通該鎮幾個村,交通便利了,蜜橘產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很多貧困群眾紛紛對原有的柑橘產業進行改良升級,脫貧致富更有奔頭了。
今年5月,清江鎮績東村的貧困戶何茂仁將他的蜂場搬到了清滁公路旁。200多箱蜂采集大山深處的野花,釀造了上等天然蜂蜜,不僅路過的游客爭相購買,很多客戶還大老遠特地跑到蜂場來購買。短短一個多月,何茂仁就賣出近300公斤蜂蜜,收入5萬多元。
從清江鎮進入滁口鎮荷坳村,路邊新建了不少房子。荷坳村村民黃士亮、黃士召兄弟的新房并排建在清滁公路旁,都是三層樓高,門口張貼的對聯非常醒目:幾代夢想多年期盼今朝終于得以實現,崇山峻嶺山野村民幸沐黨恩致富有望。“過去交通條件不好,村民都往外面搬。”黃士亮說,路修通了,他和弟弟各建了一棟樓,材料運費比以前少了一半。
過去因為沒有路,荷坳村這個山區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相當艱苦,村民種田全靠挑,山里的南竹也要從山上背下來賣,所得的錢付掉工錢所剩無幾。現在清滁公路從竹林穿過,可以整車外運,竹筍也能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目前,荷坳村的1000多畝南竹都在間伐,至少能給村民帶來10萬元收入,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從中受益。
荷坳村能人黃士華以前在外做生意,他瞅準修路的商機,在老家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世華農莊。短短一年多來,滁口鎮興建的農莊民宿就有好幾家,當地更多能人陸續返鄉創業,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幫助銷售農產品等方式,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
目前,滁口鎮根據資興市全域旅游布局,已和交通等部門聯合規劃,建設廈蓉高速連接線,以打開東江湖旅游南大門,和汝城縣熱水溫泉沙洲村等形成一個新的“旅游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