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2019-08-01 15:36:11   

他們腳下沾滿泥土,心中裝滿群眾,他們為鄉親們的幸福和村子的脫貧致富孜孜不倦地奮斗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駐村第一書記。

派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是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17年1月份以來,商丘市共派出1866名駐村第一書記和3635名駐村工作隊員,實現了全市920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全覆蓋,全市6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的作用,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為此,商丘市以駐村工作為依托,將駐村工作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抓黨建強基礎、理路子促發展、辦實事惠民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生活力。

安心實干為鄉村勾畫振興藍圖

走進睢縣周堂鎮喬寨村,來這里游玩的人絡繹不絕,鄉村小道干凈整潔,街邊建筑優雅復古,曾經的破舊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

“現在環境好了,原來俺村那就是正兒八經的農村,路孬人窮。誰也想不到俺們不僅脫了貧,還搞起了旅游,搞起了大棚種植,多虧了咱的齊書記”“就是,齊書記給咱辦實事,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我看咱們這就是振興”……村民們議論著村里的變化,不斷地夸贊著他們的“齊書記”。

村民口中的齊書記就是睢縣審計局駐周堂鎮喬寨村第一書記齊素靜。她駐村之后,把喬寨當成了自己家,埋頭苦干為群眾辦實事。改善落后渙散的村委班子;為村里修路、修橋,改造農村電網,通自來水;幫助村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如今,該村不僅有一個強有力的村委班子,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等也一應俱全,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像她這樣的駐村第一書記都是實打實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他們積極發揮駐村第一書記“抓支部帶支書”的作用,著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進入新時期,更需要駐村“第一書記”在促發展中抓支部帶支書,引導村黨支部一班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激發農村的內生動力,當好鄉村振興的“推動者”,為鄉村振興勾畫美麗藍圖。為此,商丘市在選派第一書記時堅持“三優先、三不選”的原則,即政治素質過硬的優先選、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優先選、立志在小鄉村干大事業的優先選;政治考察不合格的不選、工作能力不強的不選、想混日子撈好處的不選。通過政治考察、組織任命等程序,將組織放心、群眾滿意的精兵強將選拔到駐村崗位上來。同時,實行駐村干部由市委、縣委組織部及派駐單位和鄉鎮黨委多重管理,成立機關干部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印發管理辦法和職責,嚴格落實駐村考勤登記和請假制度,工作日志月審閱和日簽到制度,確保真蹲實駐。通過不打招呼、隨機抽查的方式,定期對駐村干部到崗到位情況及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督導,形成駐村工作督導常態化。

“第一書記”要進村、入組、到戶,全面、深入掌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要推動農村農業發展、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為讓駐村干部安心實干,商丘市將駐村經費由每年2萬元增加至3萬元,并按照有關規定對駐村干部的差旅費用進行實報實銷;為駐村干部辦理人身意外險、組織開展健康體檢;配備“保健藥箱”,使突發病癥人員能夠及時得到處理等,市每年為每個市派駐村工作隊提供2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在多種合力作用下,確保駐村干部能夠甩開膀子踏實干、加油干、專心干。目前,全市駐村干部累計協調資金8.73億元,引進致富項目1327個,培育支柱產業560個。

提升技能幫群眾拓寬致富道路

“鄉村振興重在產業興旺,我們只有讓鄉村有了產業,群眾才能有長久穩定的收入。還要結合實際,創造適合當地群眾的致富路子。”商丘市民宗局駐寧陵縣喬樓鄉白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孝普說。

為讓群眾找到致富門路,王孝普根據所駐村實際情況,利用當地養殖優勢,發展肉羊養殖。對原有的養殖場進行規范化建設,帶動全村養殖戶50余戶發展肉羊養殖,其中貧困戶16戶,全村商品羊年出欄量達5000余只,凈利潤60余萬元。同時,以當地轆轤灣桃園景區為依托,舉辦桃花節活動,實現從賣桃果到賣風景、賣品牌的轉型升級,每年給村民增加效益達300多萬元……

這是第一書記為所駐村選準增收項目、走產業振興路子的一個縮影,更是駐村第一書記堅持實踐實干實效導向,辦實事、解難題、惠民生,以扎實的工作成效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的具體體現。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商丘市把振興集體經濟、改善鄉村面貌、發展優勢支柱產業作為駐村工作重點方向,加大對駐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駐村干部發展農村產業的能力,先后組織駐村干部外出考察學習農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并立足區位特點、資源優勢,引進、培育一批符合村情實際、群眾容易接受、收益快的產業項目。如今,商丘市形成了“N+1”產業發展模式,在全市鄉村建立了806個產業扶貧車間、116座鄉級產業園、737座村級光伏發電站,920個貧困村全部消除了集體經濟空白,走出了一條以落實責任為關鍵、以黨建引領為保障、以產業發展為中心的鄉村振興路徑。

 

實習編輯:于婷婷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