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18:51:28
待涇村再也不是原來的貧困村了。
十多年前,這個位于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的偏遠鄉村,不僅環境差,交通不便利,而且由于地勢低洼,田里的莊稼也難有好收成。
一個純農業村如何鄉村振興,這一度成了村里人的“心病”。經過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待涇村已然大不同,鄉野田間都發生了“蝶變”,村民們也都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待涇村在朱涇鎮區以西,村域面積6.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5個村民小組,1276戶,4000余人。
走進待涇村,一條古巷、一塘清水、粉墻黛瓦,遠處的田埂上還有白鷺在棲息。每戶人家的家門口都有一個小菜園,村里綠樹連蔭,花草茂盛。
雖然村里老人不少,但大家都“不得閑”。
村民徐連生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他每天都喜歡去“花開海上”待著,種樹、種花、施肥、拔草,忙得不亦樂乎,“那里空氣好,還可以和老伙計們一起干活聊天,開心啊”。
徐連生口中的“花開海上”是待涇村的生態園。
這個生態園創建于2015年,占地600畝,園內景色隨四季變化而不同,可以說做到了季季有花可賞,如梅園、櫻花園、秋景園,園內的河道里還布滿了睡蓮,景觀走廊兩旁種植了各色花海。2016年10月,“花開海上”生態園正式開園,兩年多以來,這個偏遠鄉村里的生態園,已累計接待游客60萬人次。
“花開海上”不僅好看,待涇村的村民還從中嘗到了甜頭。
根據約定,因為生態園共享了村里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生態園每年門票收入的10%返還給待涇村,作為分紅收益。生態園西側有一個45畝林下停車場,高峰時期可停2000輛車,這部分工作由村里負責運營管理,收入也全歸村集體所有。
說到收入,徐連生滿臉笑容,“我在生態園打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另外,我每月還有養老金,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像徐連生這樣的村民,待涇村常年有120位在生態園打工,遇高峰時可達到180人左右。生態園招工,始終優先面向待涇村村民,有力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區、鎮財政對農民的補貼和獎勵也不斷提高。待涇村黨總支書記姚民軍透露,2017年全村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只有23000多元,2018年已經提高到28000元左右,預計2019年這個收入可以突破3萬元。
“接下去還有3800畝的改造計劃,隨著民宿項目的建成,一些農民還有每年5-6萬元的租金收入。”姚民軍說,短期收益還不夠,“花開海上”區域有規劃102畝集體建設用地,下一步打算在精品酒店的建設中,探索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股的方式參與開發,加快打造集休閑、文創、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農村集體經濟獲得長效增收。(開海)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