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 16:30:33
地處秦嶺南麓的山陽縣,是陜西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的根本之策,大力實施資產收益類扶貧項目,重點發展中藥材、食用菌、畜禽、林果“四個全產業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光伏、旅游等產業,大力發展技能就業和電商產業,形成了大小共存、強弱互補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帶貧益貧效益不斷提升。
“三帶三創”推動產業扶貧
該縣推動產業全鏈條發展,持續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創新推行“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堅持政府組織出政策、銀行貸款投產業、支部引領抓落實、企業帶動闖市場、農戶參與建基地,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三大帶動”,累計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家、專業合作社776個、能人大戶316戶。實施金融幫扶、科技幫扶、營銷幫扶“三大創新”,成立縣扶貧開發移民搬遷投資公司,設立產業專項資金1.2億元,撬動銀行貸款10億元,吸引社會資本6.8億元。2.53萬戶9.84萬人受益于產業扶貧,2.41萬戶貧困戶實現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2+X”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產業發展起來了,但是村集體經濟“空殼”的現象依然存在,他們是這樣破題的。
探索推行“2+X”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就是建成的26.7兆瓦7處聯村“農光互補”產業園和金雞扶貧產業園。
用聯村“農光互補”產業園為129個貧困村集體確權光伏指標,年電費收益不底于6萬元、4萬元。
用金雞扶貧項目為129個貧困村配資2385萬元,年分紅不低于配資額度的8%,年收益不底于2.4萬元、1.2萬元;給6606戶家庭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配資0.5萬元,年按照10%的收益分紅到戶等。
“X”就是給每個貧困村安排8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引導和鼓勵各村因地制宜,每村自主發展壯大1-2項村集體經濟。
該縣239個村每村從“農光互補”產業園和金雞扶貧產業園的資產收益中可獲得5萬元以上的村集體經濟資金,全縣每年達到2000余萬元。
多措并舉激發貧困群眾主動參與脫貧
分配到村集體經濟收益到底怎樣使用?怎樣防止出現“光分紅不發展”的問題現象,貧困群眾參與不到其中、學不到技術、增強不到本領,依然在家里等“送錢給物”的誤區?他們是這樣安排的:
開發村級公共服務扶貧公益崗位2345個,開發554個村級保潔員崗位,開發717個村級生態網格員崗位,為弱勞動力開發1364個村級公益崗位,所有公益崗位實行鎮聘村用村管理考核。
對于家庭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收益分紅,他們制定了相應收益分配獎勵激勵辦法,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破除貧困戶“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積極主動參與脫貧攻堅,大力發展生產,爭取早日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李軍屈傳斌)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