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17:16:00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耿蘇強
7月12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公布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通過項目。其中,由李振聲院士提名,王輝團隊完成的優質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西農979的選育與應用,初評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本次公布的初評項目包括5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5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5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
據了解,西農979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研究室于1997年用優質、高產、早熟品種西農2611作母本,(918×95選1)的F1代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2005年"西農979"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的小麥新品種。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走出陜西,挺進黃淮麥區并大面積推廣,除得益于品種本身所具有的優良品質外,更得益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開辟的良種示范推廣新路。
2004年和2005年國家黃淮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36.8kg和482.2kg,較優質對照藁麥8901分別增產5.62%和6.35%,都達極顯著水平,最高畝產達680.0kg(淮海農場)。2005年關中灌區小麥生產試驗,6點平均畝產438.7公斤,比對照小偃22增產3.4%。
據悉,黃淮南部麥區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42.2%,是我國第一大麥區,也是我國主要的優質強筋小麥適宜生產區。該區地處我國南北氣候交匯帶,不同年份冬春氣溫、濕度變化較大,多種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因此,生產上迫切要求高產穩產、優質、抗病、抗逆等綜合性狀優良的小麥新品種。
西農979在該區連續10年年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累計種植面積1.42億畝,受到農民和糧食收購企業的歡迎。這說明它具備了穩產、優質、高產、多抗等綜合性狀優良的要求。從育種過程看,經驗也是值得借鑒的。第一步,在明確育種目標的基礎上,創制多性狀互補的兩類親本新材料:其一是以“早代大群體多生態靶向單株選擇”的技術,創制出早熟、耐寒、抗赤霉病和條銹病的西農2611;其二是用“小葉、大穗、長穗頸”株型選擇和“微量面粉乳酸溶劑保持率”品質測定相結合的優質高產性狀聚合技術,創制出優質、高產的“95選1”。第二步,以新親本一為母本,親本二為父本,采用“有限回交、多性狀標記輔助選擇和異地表型鑒定”相結合的定向選擇體系,實現了多個性狀聚合于一體的育種目標,育成小麥新品種西農979。
編輯: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