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15:00:35
6月29日,中化農業熊貓指南登上央視大型扶貧專題電視節目《手挽手——精準扶貧央企在行動》,與觀眾分享熊貓指南為中國品質農業做出的創新嘗試與成績,展現央企在精準扶貧領域的責任擔當。
熊貓指南CEO毛峰(左三)、副總裁馬祎(左二)參加央視《手挽手——精準扶貧央企在行動》節目錄制
用“尺子”丈量中國優質農產品
熊貓指南創建于2017年6月,在中化集團農業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戰略指引下,熊貓指南通過打造良心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推介榜單,解決中國農業領域農產品劣幣驅逐良幣、優質農產品無法實現優價的問題,倡導國人健康生活方式,助力中國農業品質升級和品牌建設。
熊貓指南CEO毛峰指出,熊貓指南為品質農業發聲,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創新業務。選擇以“熊貓”為名,是因為大熊貓對食物的選擇“只吃最好”,這點與熊貓指南嚴格評選中國優質農產品的初衷十分契合。為了找到天賜良物,熊貓指南團隊從田間到實驗室,建立起全鏈條的科學測評體系,以環境優、品種優、種植優、品質優、物有所值的五大評選標準為基礎,通過與頂尖實驗室合作及衛星掃圖,360°掃描優質農產品。毛峰表示,熊貓指南創建了獨有的農產品評價模型和標準體系,為優質農產品提供三星評級,同時公布品種信息、種植者信息和種植農場信息。整個評價過程不收費,以便確保評價的“獨立、科學和公正”。
找到好東西,如何讓消費者相信?面對主持人提出的疑問,熊貓指南副總裁馬祎現場當起了“講解員”,闡述熊貓指南榜單背后的測評工作及規劃。
熊貓指南副總裁馬祎(右二)向觀眾講解測評方法及儀器
“這些就是我們在測評中用到的一些‘秘密武器’!”馬祎指著擺放的測評儀器介紹道,熊貓指南采用人機互證的方法學來獲得更準確的測評結果,花費數百萬研究經費購買感官儀器,通過測量理化指標進行農產品品質評價。同時,熊貓指南還與眾多頂尖感官實驗室合作,對大量糧食、水果、蔬菜的樣品進行測評,開發對某個品類農產品的標準化評價方法,從外觀、風味、口感、滋味、質地等感官指標中找出與好吃相關的評價維度,構建它的“風味輪體系”。在此基礎上,熊貓指南還與第三方測評機構合作,對各個維度評價指標進行量化和標準化工作,建立一把可以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農產品品質的尺子。
這把尺子,既是種植者提升種植品質的標準,也是消費者挑選優質農產品時的依據。根據規劃,熊貓指南將把測評數據以二維碼形式,通過推薦的優質產品廣而告之消費者,讓消費者不僅能挑選到高質量的農產品,還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喜好來挑選產品,讓優質、高性價比農產品獲得認可,賣出品質溢價。
在貧困地區“淘寶”
在尋找、推廣優質農產品的過程中,熊貓指南發現,許多優質農產品都來自于貧困地區。毛峰介紹,在2019年熊貓指南春季榜單的132種上榜農產品中,有28種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在熊貓指南反復調查的544個具體地塊中,有137個來自國家級貧困縣。
熊貓指南在打造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的同時,發揮業務特色和企業優勢,推動生產端和需求端精準對接,幫助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打開上行通道,促進困難群眾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農業產業持續發展。其中,來自四川大涼山的“丑蘋果”就是代表之一。在熊貓指南的推廣下,“丑蘋果”從無人知曉到供不應求,從0.2元/斤漲到5元/斤,全村457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500元增長到13000多元,熊貓指南把“指南”方向指到了貧困地區,幫助農業從業者擺脫貧困。
在《手挽手》節目現場,熊貓指南還帶來三款上榜產品——云南人字橋荔枝、內蒙古沙米以及青海億林有機枸杞。馬祎介紹,這些產品均來自于貧困地區,在種植者的不斷努力下,產品品質得到持續優化。人字橋荔枝果實色澤鮮艷、個大核小、清甜微香,種植者用十余年的堅守,帶領鄉親走上荔枝脫貧之路;內蒙古沙米的種植,將沙漠變為綠洲,口味更是獨具特色;青海億林有機枸杞讓中國有機枸杞走向世界,并帶領種植農戶共同提質增效。在上榜熊貓指南后,這些產品獲得了來自社會和消費者的更多關注。同時,熊貓指南團隊也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幫助農產品進行推廣,擴大產品聲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中化農業創新業務,熊貓指南以央企的擔當,不斷向中國品質農業、貧困地區優秀種植戶賦能。此外,熊貓指南還與字節跳動扶貧、阿里巴巴、網易嚴選、國家扶貧辦、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政府部門和企業在不同領域展開合作,為優質農產品提供 “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