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0 10:36:00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王朝陽
在關中平原腹地,坐落著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陜西楊凌。
楊凌,自1997年設立以來,22年如履薄冰,22年風雨兼程,在黨中央國務院及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在楊凌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的不懈努力下,從昔日一個農科小鎮蛻變成一座走在世界前列的農業科技創新城,22年來,楊凌不負國家使命,用寫滿成績的135平方公里土地,向國家向人民遞交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去年10月份,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若干政策的第三次批復里,支持楊凌持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積極開展涉農改革創新試點、開展金融改革創新、發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等眾多支持楊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正是為楊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更加強化并加快了楊凌農科城履行國家使命的步伐。
用“行動”詮釋“使命”,陜西楊凌以“農”為“犁”,躬耕不歇……
鄉村振興——王上村成鄉村振興隊伍里的“模范標兵”
“以前人家都說農村落后農村條件差,現在我也不羨慕城市生活,在我們村隋文化景觀公園、村民活動中心以及各種運動設施一應俱全,在我們村生活才是美日子哩。”王上村村民李來昌說。
作為鄉村振興的示范帶頭村,位于陜西楊凌的王上村在鄉村發展上可謂獨樹一幟,自去年以來,村子的變化讓村民無不贊嘆,一走進王上村,入眼的便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與皇后獨孤伽羅的合葬墓,借助當地獨具特色的“隋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與“鄉村振興”相融合,王上村走出了一條風格迥異的振興之路。
“白墻黛瓦春使然,青磚拈花香猶在。”整齊的門頭設計,標準的后院布置,處處彰顯隋文化的韻味,得益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駐村規劃師們的辛勤付出,王上村以前呈現的“臟亂差”如今已蕩然無存,村美、人和、業興,家家種草養花,戶戶產業興旺,一改往日貧窮落后的容貌,成為鄉村振興中的“模范標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借鑒。
近年來,王上村借助鄉村振興和上級部門幫扶契機,成立了楊凌王上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并依托鄉村振興學院,利用泰陵、林果、教育特色資源優勢,大力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空間特色化、產業精細化、生活品質化、思想現代化的示范平臺,村里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如今的王上村已申報注冊了“隔壁老楊”商標,并建立了王上村有機獼猴桃示范園,還通過電商平臺多個渠道助力村里產業發展。目前,王上村種植獼猴桃面積860畝,設施農業面積達142畝,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515元。
王上村,已然成為鄉村振興隊伍里的“模范標兵”。
職業農民——讓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2016年9月,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招收18名富平縣職業農民、32名楊陵村干部來院進行為期三年的專科階段學習,標志著我國首個農民學歷教育班正式開班。
2017年,該校取了30名富平職業農民、34名楊凌村干部,并新開設了眉縣職業農民學歷班,招收48名眉縣種植大戶和村干部來院學習。
2018年,學院又招收了32名楊凌村干部來院學習。
新《批復》里明確提到,支持楊凌示范區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探索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標準體系。在職業農民培訓的路上,楊凌職院奮勇爭先,不斷創新進取,為我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貢獻著“楊職力量”,這也讓楊凌成為職業農民培訓的“根據地”。
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農民沒技術、缺資金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近年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積極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以打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目標,以職業農民培育學院、農民學歷教育班、新生代職業農民培訓班為路徑,將教育辦到生產一線,探索建立了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融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現如今,經過初步探索和有益嘗試,楊凌職院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初顯成效,走出了一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路子。同時,楊凌職院還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先后在關中的楊陵區、富平縣、彬縣、周至縣、眉縣、麟游縣和旬邑縣,陜南的鎮坪縣、太白縣,陜北的洛川縣等,建立了10個縣(區)職業農民培育學院,確保了三大區域的農民都能在家門口輕松學到并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
科技推廣——“楊凌科技雨”滋潤貧困山區萬畝田
鹿城清涼世界,綠蔭十里茶香。在被稱為“鹿城”的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試馬鎮郭家埡村馬泉山,放眼望去,一排排青翠碧綠的茶樹,散發著淡淡茶香。
2016年,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在商南縣試馬鎮建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商南茶葉技術推廣站。推廣站以公司白茶基地為依托,進行茶樹品種選育、栽培、病蟲害防治、茶葉加工、產品研發、技術培訓及指導,開展區域示范推廣工作。
依托楊凌科技,茶葉也成當地貧困戶開拓了一條致富的康莊大道,吳鳳云是郭家埡村5組村民,也是當地的重度貧困戶,65歲的她和老伴沒有收入來源,兒子又患有精神疾病。去年開始,她在公司基地勞動,每年有6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加上每年近3000元的土地流轉金,以及公司的股金分紅,如今她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
“不在這干活,都不知道該咋生活,現在我的生活也有希望了。”對吳鳳云來說,日子能有所好轉,正是得益于楊凌科技的幫忙。
肩負著引領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楊凌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發揮農科教資源優勢,研制推出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成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經驗、新模式,尤其是圍繞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探索形成了大學試驗站、產業鏈、農科培訓等“六種推廣模式”,用“楊凌科技”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著“楊凌力量”。
目前,楊凌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700項,并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建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18個,年示范推廣面積9031萬畝,推廣效益達到230億元,數以億計的農民從中受益。
編輯: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