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6 08:49:00
袁家村村主任助理師馨一向記者介紹村子的整體規劃情況
袁家村小吃街上游人如織
農業科技報社全媒體實習記者 郭媛媛
2007年以前,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人為解決溫飽,發展過傳統農業;為致富,開辦過村辦企業;年輕人為尋得好出路,外出打工掙錢。如今,袁家村已然發展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最有魅力休閑鄉村。
2018年,全村接待國內外游客量達55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0萬元。短短12年的時間里,這個僅有62戶,共286口人的小村莊究竟發生了什么?
5月30日,記者跟隨全國網絡媒體陜西農業特色產業“3+X”主題活動走進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唐昭陵腳下的“明星農村”——袁家村,為您解密。
鄉村旅游抓好食品安全是關鍵
臊子面、肉夾饃、酸辣粉……走在袁家村的小吃街上,各色美食的香味穿越古樸恬淡的古建筑撲面而來。
“這里匯集了近百種關中地區的特色美食,單店單品,不重復。”袁家村村主任助理師馨一向記者介紹,2007年,袁家村現任黨支部書記郭占武回鄉創業,開始帶領村民圍繞民俗、美食,轉型發展農家樂,并打造了一條集中展示陜西傳統工藝的街區——康莊老街。2009年,在老街基礎上又延伸出一條小吃街。
“食品安全是生命線,必須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師馨一介紹,袁家村對小吃街的要求是:所有食品現做現賣,不允許隔夜;制作過程必須直觀展示給游客;大部分原材料必須從作坊里采購,其他食材要有透明的原材料供應鏈。
轉型升級從“陽光下”到“月光下”
2010年,袁家村的游客接待量達100萬人次。對于在發展民俗旅游方面率先起步成功的袁家村來說,如何把來參觀的游客從白天留到夜晚,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我們要讓袁家村從陽光下到走到月光下。”師馨一介紹,為滿足游客夜晚留宿,袁家村轉型升級,開始做鄉村度假,將農家樂改成農家客棧。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床位3000余張。“但是人住下來后又有問題,村里晚上黑漆漆的,游客即便留下來也無事可做。”師馨一說,為給游客夜生活做配套,2012年,袁家村打造了酒吧咖啡一條街,同時引導大學生、藝術青年參與發展主題街。
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的楊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就是看到了袁家村的發展機遇和創業政策,在袁家村打造了以關中民俗蠟像為主題的一家名為“超凡蠟像館”的體驗館。
“我們的項目可以讓游客在袁家村體驗到更多旅游新業態。”楊陽告訴記者,在項目籌備初期,袁家村給予了他們很多幫助和支持。截至目前,蠟像館已吸引數萬人進館參觀。
“進城”+“出省”兩條腿走路延長生命線
“袁家村景區占地500畝,2018年,游客接待量達580萬人次。就旅游來說,已經接近天花板。”師馨一表示,為延長旅游產業生命線,袁家村依托已經打造出的休閑鄉村旅游品牌,發展出了“進城”“出省”兩條腿走路的產業發展模式。
師馨一介紹,一方面,袁家村在西安、咸陽等城市開了15家“袁家村城市體驗店”,主要銷售袁家村特色小吃以及袁家村牌特色農產品。目前,每個城市店的年產值能達到3000萬元左右。另一方面,通過十幾年的自我摸索,袁家村在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做管理模式的輸出。近年來,相繼在山西、河南、青海、湖北等省份打造當地的“袁家村”。
“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充分挖掘當地民俗特色的基礎上,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袁家村’。”師馨一舉例說,陜西的袁家村是關中印象體驗地,讓游客體驗關中民俗,而在河南發展的就是“中原印象”,在青海是“河湟印象”。
“袁家村可以復制,但不可簡單復制。”師馨一說。
“全民皆兵”讓村民實現就地致富
“我家不僅開著農家樂,還在村里的8個合作社入了股,光靠這兩樣收入,一年下來就能掙個六七十萬元。”說起自家的狀況,今年70歲的郭云錄精神抖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郭云錄回憶,70年代,在水泥廠打工,每月收入能有200塊;到21世紀初,水泥廠不掙錢了,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村子逐漸變成了“空心村”。“我們現在的日子過得好得很!”在袁家村,郭云錄家的收入還僅處于中等水平。
2007年以來,袁家村依托資源優勢,挖掘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吸納就業3000多人,帶動周邊萬余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從2007年的1700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2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8600元增長到8.5萬元。
“如果問袁家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就是鄉村振興。”師馨一告訴記者,袁家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農家樂的經營性收入,每戶每年大約能有30萬元的純利潤;一是把村里的優勢產業做成合作社,讓村民入股分紅,實現全村共同致富。“自始至終,袁家村都在探索一種讓本地村民在不離開家、不離開地、不改變鄰里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就地掙錢的發展模式。”師馨一最后說。
實習編輯:張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