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 14:21:00
5月22日,浙江瑞安市曹村鎮東岙村村民陳紹吉一早來到辦公室,坐在電腦前點點鼠標,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50畝水稻的“巡田”。
曹村鎮位于浙江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內,擁有萬畝良田。為進一步做好農業現代化文章,浙江瑞安以生態水稻種植為基礎,以人工智能科技為手段,結合大數據、云計算、5G應用等現代科技為農業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高科技手段解放辛勞作業
“這些傳感器就是這幾天我們剛安裝并投入使用的智能氣象站、智能田間水土監測站設備。”瑞安市曹村艾米田園綜合體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袁劍對記者說道。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對天、地、空進行全方位實時采集數據,并通過數據分析后傳輸到艾米農田大腦系統,提醒農戶農作節點并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以往農民種水稻靠到田間巡田,憑經驗判斷除蟲、除草、施肥的時間、方法、用量,而現在通過整合物聯網、大數據、高精度衛星定位,在農田安裝智能物聯網傳感器和高精度田間監控設備,自動把各類農田信息傳輸到中央處理系統,讓‘綠領’們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即可完成整個巡田工作。”袁劍說道。
據介紹,該農田大腦系統會一邊將收集到的數據匯總后繪制成可視化的圖表,供農場管理人員了解稻田的基本狀態,另一邊將海量數據提供給各個人工智能模型進行訓練,深度學習、挖掘水稻生長過程的規律,建立水稻最佳生長模型,水稻需水、需肥規律圖,借助圖像識別算法、識別病蟲草害,兩者協作從而提供病蟲害防治指導、作物植保、灌溉施肥、農機調配方案等智能決策。
無人機代替人工巡田
記者在農田大腦平臺上看到了實時的氣象、土壤、健康評分等各種信息,并得知一旦出現土壤需水、有病蟲害等問題時,平臺上都會反映出來,提醒農戶及時作業。這樣以來,以后在農田大腦的指導下,不懂農業的年輕人也能變得像經驗豐富的專業農民一樣,科學地進行生態化生產。
“隨著農田大腦的進一步升級和開發,我們需要更快速、更穩定的網絡支持,為此我們已在今年的4月23日與中國電信簽訂5G應用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以曹村萬畝良田作為落地點并展開具體合作,將曹村鎮打造成5G智慧農業應用示范點。”袁劍說,接下來,他們還會利用人工智能和衛星導航技術,指揮無人機、田間機器人作業,進一步實現田間無人化管理。
把過去看田看天,變為看屏幕看數據,監測水稻種植全過程,這種智能化田間作業,將開啟智能農業新時代,解決傳統農業“苦、窮、臟”的根本問題,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成為歷史,讓農民也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生態化種植增加畝均收益
不使用化肥,替代品是使用鴿子糞制造的有機肥;不使用農藥,替代品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殺蟲劑印楝素;不使用除草劑,定期組織人工配合智能化機器除草……這些都是年近六旬的陳紹吉沒見過的方式。
“從播種開始,技術人員就對我們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以往我們都是按經驗去種田,現在育秧、施肥、除草都有講究”,陳紹吉告訴記者,農田堅持零化學農藥、零化學肥料、零除草劑的全程生態標準種植,按照這個模式種植的生態水稻,畝產收益預期比傳統模式收益翻倍。
“種子是原生稻種,不用自己選種,產出的大米也不用擔心銷售,由他們統一負責,我們只需要負責種植就好。”陳紹吉表示,他除了承包艾米近50畝的稻田,還承包流轉了村里400多畝稻田并按傳統方法種植,正好對比學習。
智能監測站收集農田數據
“生態標準化種植的胚芽米不僅更健康安全,而且口感好、營養好。收獲的稻米我們會進行烘干,保存在恒溫倉庫。銷售渠道是通過線上成為會員,每月一次定量生產成品配送上門的方式,也可以理解為訂單生產。”袁劍說,目前他們共流轉了600畝農田種植綠色生態水稻,全程采用生態標準化的耕作模式。
如今,該項目通過土地流轉給予農民基本且穩定的租金收入,讓農戶在不需要辛苦勞動的情況下也能獲得自己原有耕作收入80%以上的收益。袁劍說道,“土地流轉來后,我們會再把農戶聘請回來參與種植,給予農戶與每畝產出成正比的勞務費,多勞多得,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勞動致富,收獲比原先耕種收入高出4至5倍的報酬。”
據悉,近年來浙江瑞安以改革推動力、產業融合力、科技創新力、品牌影響力為著力點,扎實推進農業“機器換人”,目前建成智慧農機示范基地6個、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基地10個,農業機械實現智慧化管理。
實習編輯:張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