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 08:39:00
農業科技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永斌 周俊鵬 陳小文 閆瑜濤
貧困戶就近找到了就業機會
5月9日下午,以踐行“楊凌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媒體在行動”的農業科技報社媒體助農扶貧商洛新聞采訪團,走進商洛脫貧攻堅龍頭企業豐聯集團總部進行采訪。
“我在這里打工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還能送孩子上幼兒園。”在豐聯集團屠宰車間擔當肉雞屠宰工的殷平告訴記者。殷平今年30歲,老家在商南縣十里坪村,父母年事已高,哥哥是個聾啞人,還有慢性病。2015年,他家被認定為貧困戶。為了改變現狀,殷平當年春天來到商南縣城,經人介紹在豐聯集團找到了一份工作。2017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老大也到了入托年齡。他在商南縣城的一所幼兒園給孩子報了名,還在城里租了房子,把妻子和兩個孩子接過來,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
47歲的孫學禮與殷平一樣在豐聯集團當肉雞屠宰工。他是商南縣清油河鎮團坪村人。前兩年,兩個孩子都在上學,開銷很大,家里因學致貧。為了早日脫貧,今年,他妻子也來到豐聯集團工作,家庭收入一下子得到了提高。
記者了解到,該集團僅2017年就解決了120名貧困人口就業,幾年來,共安置500多名貧困人口在豐聯集團下屬的各個分公司就業。
“安置貧困人口就業是我們的一貫責任”
豐聯集團總經理張俊介紹,商洛市豐聯集團成立于2009年,擁有肉雞、生豬兩大全產業鏈,業務涵蓋了種苗繁育、基地養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生態農業、有機肥生產、飼料加工、冷鏈物流、技術培訓、電商營銷和線下直營等產業,實現了年出欄1000萬只肉雞、10萬頭生豬,以及屠宰3000萬只肉雞、30萬頭生豬的產業規模。
“作為商洛市脫貧攻堅的龍頭企業,安置貧困人口就業是我們的一貫責任。”張俊對記者說。
在豐聯集團下屬的蓮花溝肉雞養殖場,記者與門衛趙自成交談時,得知他家也是貧困戶。趙自成家住在商南縣過風樓鎮雙垣村。他說:“妻子身體不好,兒子一直上學,在外打工都是斷斷續續、零零碎碎,一年到頭落不了幾個錢,后來來這當保安,一個月能掙2000元,對于一個49歲的人來說,我心滿意足了。”
兩大產業鏈,兩種扶貧模式
據了解,近年來,豐聯集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兩種扶貧模式,為肉雞、生豬這兩大產業注入了新動能。一種是為貧困戶量身打造的肉雞產業“1365”扶貧體系,即由政府引導、貧困戶參股、公司組織實施,利用6戶貧困戶每戶5萬元小額貸款建設一個1萬只肉雞標準化養殖場,為貧困戶提供雞苗、飼料、防疫及產品保價回收等一條龍服務,確保6戶貧困戶脫貧。另一種模式則是在生豬產業創建“12315”扶貧體系,即由集團利用10戶貧困戶每戶5萬元小額貸款,建設一個養殖500頭生豬和50畝獼猴桃園為單元的生態快樂農場,同樣提供從養殖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確保貧困戶增收致富。
兩大產業扶貧體系中,由豐聯集團統一標準管理,統一經營銷售、統一資金保障,貧困戶將在土地流轉、小額貸款付息、務工就業、股金分紅等方面獲得每畝600元的土地租賃費、6%的貸款利息、3萬元左右的務工收入和1.2萬元左右的股金分紅,使“資源變為資產、資金變為股金、村民變為股民。”目前,豐聯集團已投入資金5000萬元,帶動1100余戶貧困戶5200余人參與產業經營,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缺資金、自力更生缺技術、銷售產品缺渠道”等問題,使貧困戶既無“開頭之難”,又無“后顧之憂”,為全縣脫貧攻堅和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實習編輯:張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