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09:51:00
甘肅省臨洮縣和福州市倉山區兩地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雙方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幫扶機制,深入開展交流協作和項目對接,深化扶貧協作,共畫東西部扶貧協作“同心圓”,有力地促進了臨洮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鐵桿莊稼”結碩果
“工資底薪是3500元,實際上我們能拿3700元~4200元左右,我們兩口子拋過吃住一個月能穩定拿到7000元。”臨洮縣太石鎮三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龔偉說,“這兩年掙得挺好的,我買了車,也翻修了大門,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兩年來,臨洮縣把勞務輸轉作為全縣脫貧攻堅“八大戰役”的“首場戰役”,在落細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的同時,使其真正成為老百姓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的“鐵桿莊稼”。
太石鎮三益村駐村幫扶隊長李寶強介紹說:“2018年我們往福州倉山區輸轉的15人,每人一年都掙了35000到40000元,這些收入對老百姓脫貧致富就有了穩定的經濟支撐,今年我們又轉輸了9人”。
今年,臨洮縣已落實赴福州企業務工人員726名,其中建檔立卡戶576人,較去年全年輸轉總數增長156%,較去年同期增長315%。
“陽光房”里“光陰”好
春回大地,生機勃發。走進洮陽鎮李范家新村社區的“陽光房”,村民們正忙碌著種植今年的第一茬大棚蔬菜,在明亮溫暖的“陽光房”里,建檔立卡戶張廷俊跟記者聊起了去年家里的收入變化。張廷俊說:“我一年種三茬,頭兩茬種的是菜瓜,第三茬種的是白菜,一年到頭差不多收入10000元,比起種玉米和洋芋的好得多,既輕松又不費工,還能送孩子上學,照顧家庭。”
為了有效解決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難題,洮陽鎮積極爭取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在李范家新村社區建起了70座“陽光房”,覆蓋到全村有種植能力的建檔立卡戶,帶動70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
“‘陽光房’+高原夏菜”模式,帶動峽口鎮普濟寺、上王家和漫洼鄉新堯、廣豐等村貧困戶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陽光房’+‘三變’改革”模式,拓寬了站灘鄉60戶特殊困難戶的增收致富渠道。
通過大力實施“陽光房”產業扶貧項目,目前臨洮縣已建成“陽光房”434座,配套建設蓄水池70個、大口井6眼,帶動6個鄉鎮21個村471戶貧困戶,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
“華威模式”驅貧魔
為使貧困群眾實現“產業脫貧、穩定脫貧、長期脫貧”,臨洮縣和倉山區探索推行了“東西部協作幫扶華威模式”,著力推動幫扶工作由“輸血型”支援向“造血型”合作轉變,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據臨洮縣供銷合作社負責人何志偉介紹,為幫助該縣將甘肅特色農產品向福州市場推廣,倉山區組織華威集團在倉山區設立了臨洮農特館,搭建了全方位交流與展銷平臺,并出資300萬元作為公司發展資金,利用華威新西營里農產品交易中心的規模優勢,無償提供了約432平方米的核心銷售展位,全面引進富有西北特色的300多種農特產品,線上線下擴大銷售,深化產業扶貧。
與此同時,臨洮縣和倉山區通過創新合作模式,強化政企合作,在臨洮縣設置創建了縣級供銷聯盟,改組成立了臨洮縣福定商貿物流有限公司,注冊資金460萬元。目前已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農產品實現收入546萬元。(王亞海 楊忠平)
實習編輯:張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