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10:39:55
農業科技報社全媒體實習記者 吳凡
如果有人給農民劃分類別,95后的“新農人”曹洋石之應該是最讓人匪夷所思的那種。近日,記者采訪曹洋石之時,他剛忙完與客戶對接產銷事宜。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小伙,放棄申請好的學校和熱門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只為全心全意當一個稱職的農民,這種讓人無法理解的選擇,卻因為曹洋石之的堅持,成為一張他的特色名片。帶著對農業的激情與熱愛,2017年,曹洋石之從新西蘭大學畢業后,漂洋過海來到陜西楊凌,在這里開啟了自己的“農業夢”。
從“農業小白”到“有所領悟”
曾經很多人疑惑,當農民又苦又累,還不賺錢,為什么選擇走這條路?按照既定的人生規劃,他應該入讀已經申請好的學校,學習經濟管理類專業,然后在金融行業工作,可曹洋石之卻告訴記者,他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那就是讓更多中國人吃到綠色、健康的有機蔬菜。
提起做農業的初衷,今年22歲的曹洋石之心思很簡單,“起初從事農業,只是想讓家人朋友吃到健康放心的綠色有機蔬菜。”
但想象和現實總歸是有差距,種植大棚蔬菜的第一年,曹洋石之這個農業“菜鳥”就深刻領略到“務農”的不易。“之前農民給我的印象是勤勞、樸實,可來到中國之后才發現,農民其實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農業,一點都沒有想象中悠然自在的感覺。”來中國的第一年,曹洋石之在陜西省周至縣試種了一畝多西紅柿,可還沒等到西紅柿開花,苗子就感染了病毒,基本絕收。“當時對農業不太了解,以為給地里撒點種子,平時多照顧它就能有收獲,結果潑了我一盆涼水。”提起最初種植大棚蔬菜的失敗,曹洋石之笑著調侃道:“吃一塹、長一智嘛。”
從“農城耕耘”到“夢想成真”
后來經過多方打聽,曹洋石之得知楊凌是中國首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農業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還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的眾多農業領域專家教授坐鎮,他果斷選擇在楊凌開辟自己的主戰場。
在家人的支持下,曹洋石之和兩個朋友共同投資50余萬元,在楊凌現代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承包了18畝土地,建起了3座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
“目前棚里有西瓜、甜瓜、西紅柿、黃瓜等,都是一些基礎作物,市場上都比較認可。”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摸索,曹洋石之找到了“務農”的門道。“我們是遵循四季種植法,秋季大多是蔬菜,效益不明顯,所以我們重點放在了春季的西瓜、西紅柿的銷售上。”由于大棚里有機果蔬種類比較豐富,營養價值高,這些有機果蔬深受北京、上海等地客戶的歡迎。
現在,曹洋石之時不時就要去大棚里鋤地、拔草、測量大棚溫度和濕度、檢查植株生長情況,“書本上的知識要落實到現實中,還得多看多學多操作,而且楊凌當地的教授和農民也給我們很多幫助。所以來楊凌發展農業,既是計劃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為了能深入了解有機農業的發展情況,充實自己的農業知識,曹洋石之還先后組織團隊去日本、韓國等國外學習考察。
編輯: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