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08:39:18
本報記者 馬玉
上世紀50-70年代,山西平順西溝村組織起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依靠集體力量建設山區、改變容貌,生產力大步提升帶來了公共積累。
80-90年代,西溝發展鄉鎮企業,搞活了集體經濟,拓展了致富門路。
70多年在植樹造林上蕭規曹隨,西溝有林面積達到2.6萬多畝。
歷史驗證了集體合作在山區農村的成效。如今,西溝在探索中繼續找尋農民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的發展新路,銜接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黨建煥發活力
2018年10月1日,西溝黨總支隆重舉辦了西溝村黨支部成立80周年文藝晚會,所有黨員不僅參加還準備了節目。“這么做是要煥發黨支部的活力,讓黨員重新意識到責任與擔當。”西溝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說。
90年代以來,西溝先后辦起10多家企業,經濟活躍。側重工業化轉型和商品生產的同時,合作社的作用卻慢慢淡化。承包經營的農戶富了,留守土地的農戶卻止步不前。
1994年,鐵合金廠因為環保問題被關停。蘋果樹大面積老化枯死。紀蘭飲料廠效益下滑。村民收入和集體經濟沒了支撐。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
“轉型,還要從土地上做文章。而黨建則要發揮組織的帶頭作用。”郭雪崗說,在黨支部帶領下建設山區,壯大集體經濟是出路,合作社不能吃大鍋飯,要改革創新發展方式。
黨員主題活動、民主生活會、黨員培訓、黨員承包貧困戶……活躍起來的黨支部成了西溝集體經濟前行的發動機和方向盤。
2014年,在鐵合金廠廠址上,由黨總支牽頭成立了四季飄香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30座香菇種植大棚。22名黨員率先入股,帶動147戶貧困戶每戶出資100元入股,享受分紅。合作社以“支部引領合作社、合作社抓產業、產業聯結貧困戶”運行。
2016年,西溝集體投入資金,在合作社大棚頂端安裝光伏電站,實現立體化開發。2017年,合作社收益22萬元,16萬元用于務工工資和貧困戶分紅。
2018年,合作社又改變經營模式,實行分片承包,聘請專業技術和經營人員,香菇銷售和勞動效率得到提升,成本大大降低。
機制創新增加收益
從歷史和現實走來,合作社承擔起了西溝農業的生產、流通和分配職能,在每一環節上的改革創新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最終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將土地流轉給四季飄香合作社后,村民張慧珍沒有外出務工,而是留在大棚里做起鐘點工。“時間靈活,能照顧孩子。最忙的時候1天能摘兩千斤香菇,加上1畝地400元的流轉費,1年收入1.4萬多元。”她說。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西溝以股權為紐帶,把新型經營主體、集體和農民聯結起來,以資產收益和務工收入為主,把土地、勞力、生態等內部資源與市場捆綁,讓村民獲利。
2016年,西溝引進太子龍服飾企業,以集體土地入股,占股40%。貧困戶和農村婦女優先務工,還能享受集體分紅。2018年,以同樣的方式,西溝與山西曦晟園科貿公司合作發展沙棘產業。
合作社與集體經濟發展的機制創新,促進西溝經濟長足發展。201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00元。
如今,長治市打造出農民合作社區域公用品牌“長治神谷”,創辦了農合會展品牌“農合發展博覽周”。市場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動能向西溝集結。
綠水青山激活潛能
總結西溝的過去,每一次的成功變革都有個相似點,那就是山區集體經濟的發展要走符合山區特色的路子。
在西溝,沿著步道登上金星峰,可以俯瞰西溝的綠色美景;老西溝內,李順達故居、新的西溝展覽館正在建設;再往溝里走,李順達當年組織黨員秘密開會的革命巖已成旅游景觀;血淚凹、勞模泉等遺址正在被開發為旅游景點。
“西溝70多年植樹造林換來了綠水青山,革命傳統、勞模文化積淀形成的品牌,這些都是西溝獨具的資源,將成為西溝發展的優勢產業。”郭雪崗說。
在革命巖景區內,記者看到造林合作社正在施工。“因為西溝植樹造林的優良傳統,村里的造林合作社不少。”合作社理事長常永剛介紹。
綠水青山帶來的經濟前景,讓之前的造林公司紛紛加入到合作社,賺上了造林的錢。西溝村委會主任趙愛亮介紹,目前西溝已有4個造林合作社,吸納380口人,其中貧困戶128戶308人,人均年收入1萬元左右。
不僅如此,2018年,良好的生態和文化資源為西溝引來了18萬人次的游客。這里種植的黨參吸引來上海、浙江等地企業家實地考察,催生一批黨參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領著西溝人增收致富。
實習編輯:張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