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2 17:12:12
植保無人機在五里界為油菜噴灑除菌劑和葉面肥
今年春耕,一大批高新科技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太空中的北斗導航、天上的植保無人機和高效的農業設備,共同描繪著新的千里沃野圖,讓今年的春耕更有科技范。
“北斗”讓農機作業智能化
眼下正是油菜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武漢市江夏區植保站又開始忙碌起來,不過和以前不同的是,無人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成為他們的工作標配。
在江夏,不僅天上飛機裝上“北斗”系統自主作業,地里的農機也用“北斗”翻地,農民感嘆:不下地不濕鞋就能把農活干完。
江夏五里界油菜花已經成片盛開。日前,筆者在農業服務中心示范基地看到,飛手馬頓打開手機App,查看了無人機完成的工作量,并設定好下階段航線和返航點,按下按鈕,無人機升空,準確按照他事先設定的路徑繼續噴灑。
據馬頓介紹,過去操作無人機需要在控制器上架手機才能操作,現在裝了“北斗”以后,像這種地勢平坦無障礙物的作業區域,完全可以設定航線后自主作業,不再需要人工操控。
在江夏金口街金水三村,海勇農機合作社社員李海棠正開著拖拉機在地里進行深松作業。拖拉機駛過,原本結實的土壤變得蓬松,土質顆粒均勻。李海棠表示,他駕駛的拖拉機背后拉的是旋耕機,過去沒有北斗系統的時候,耕地有深有淺,規格不一致,有的時候土地深度不達標就得重來。
他指著駕駛室內的“北斗”終端顯示器說:“現在看著顯示器,旋耕機作業深度一目了然,翻地可以一次成型。”據金口海勇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海勇介紹,合作社已有83臺農機裝上“北斗”系統。“北斗”系統精度高,誤差只有萬分之三。收割機也裝上“北斗”,可一次性完成收割和翻地。
高科技設備提高秧苗發苗率
今年,湖南省桃江縣龍銘專業合作社在“工廠”里搞起了不一樣的春耕。
理事長楊朝榮介紹,合作社“工廠”里的主要設備是今年引進的循環運動式育秧設備,用其育秧,省時、省力、省空間。育秧“工廠”里有6臺自動化育秧苗床,每個育秧苗床分為8層,可以一次性育秧兩萬盤。“采用循環運動式育苗法,秧苗從浸種到催芽,再到秧苗下田,整個過程不足25天的時間,比傳統的育苗周期縮短了5到10天。”采用傳統的育秧模式,一畝農田大約能夠提供40畝機插秧所
需的秧苗,而這個大棚的占地面積不足4畝,卻能夠為500畝稻田提供機插秧苗。
楊朝榮介紹,今年入春以來雨水非常多,在這種情況下若采用傳統的育秧法,種谷發生霉變的幾率大,催芽率低。但采用循環自動式育秧法,這些煩惱就都不會復存在了:通過互聯網技術控制溫度、濕度和澆水、施肥以及溫度調節,可大大提高秧苗的發苗率。
節水設備讓灌溉更高效
3月22日,筆者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南營鎮南營村南興軍家的麥地,只見他輕摁開關,田里的噴灌系統開啟,猶如漫天花雨灑向綠油油的麥苗。
“自從使用了這種噴灌技術,我一個人就可以管理這1000畝地,比原來減少了至少3倍的人力、物力成本。”體驗到農業科技發展帶來的實惠,南興軍高興地說。
“傳統的漫灌技術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地塊澆灌不均,土地容易出現板結,對農作物的產量也有一定影響。”藁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站副站長郭佳告訴筆者,節水灌溉工程模擬“自然降水”的過程,水柱細密均勻,不傷土壤和秧苗,小麥生產每畝地比原來節約用水60立方米左右。
“現在,我們在全區都在大力推廣優質節水型創新模式,實現農業灌溉用水集約、高效。”藁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樊俊社說。
優質節水型創新模式即:選擇抗旱節水優質藁優2018強筋小麥品種;全面推廣播前播后兩次鎮壓,提高整地播種質量,確保出苗質量;規范化播種,普及“15厘米等行距”種植形式;不澆越冬水;推遲春季第一水澆水時間,3月底到4月上旬澆第一水;5月中旬到下旬初澆灌漿水,進入6月份后不再澆水。目前,全區通過選用節水強筋品種、釆取農藝節水、管理節水措施,帶動全區推廣優質節水模式40萬畝,年節約用水2400萬立方米。同時,化肥使用量下降20%,農藥使用量下降7%左右,省工10%。
(農業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董文蘭 整理)
編輯: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