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21:34:00
農業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王朝陽
3月20日上午,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19年工作會議在國際會展中心酒店召開。會議全面總結2018年工作,系統安排部署2019年工作,通報楊凌示范區2018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完成情況,并進行系列表彰。
大會指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更是示范區搶抓機遇,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推動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打造示范區升級版的開局之年。做好各項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國務院《批復》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盯“三區三高地”目標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緊扣追趕超越、“五個扎實”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落實“五新戰略”任務,大力發展“三個經濟”,統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全面實施“五個突破”“十大攻堅行動”,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努力推動示范區提質升級高質量發展,打造示范區升級版,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楊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
過去的一年,楊凌示范區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和農業科教人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第九次省部共建會議確定事項和全年目標任務,扎實履行現代農業示范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使命”,大力實施“3631”方略,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實現生產總值150.5億元、增長9.1%,增速穩居第一方陣,地方財政收入8.49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5193元和12392元,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示范區追趕超越加快發展取得新成效。
“十大攻堅行動” 推動楊凌提質升級高質量發展
記者從大會獲悉,2019年楊凌示范區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領域的支持力度。以“十大攻堅行動”為抓手,著力推動楊凌提質升級高質量發展。
實現科技創新新突破。搶抓國家重組重點實驗室體系機遇,整合區內科研力量,積極推動“旱區農業國家實驗室”等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深度參與國家種業自主創新工程,爭取更多的創新資源布局楊凌。實施“標志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攻關轉化行動”,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自然基金設立楊凌專項基金,引進和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力量,著力增強生物種業、智慧農業等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深入推進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依托眾創田園實施雙創街區提升改造,打造農業特色鮮明的創意空間,新招引創新創業團隊100家以上,積極培育一批創新創業型企業。搶抓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機遇,積極爭取全省有關軍民融合發展新上項目落戶楊凌。
不斷深化區校融合發展。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不斷強化共識,形成合力,加大考核,積極爭取各共建部委政策和項目支持,為區校融合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機遇。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省雜交油菜中心積極推動大學科技產業園建設。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以楊凌農業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為紐帶,大力促進區內科教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支持入區企業與科教單位共建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努力形成“企業+科技團隊+科創中心”的發展模式。全面落實人才政策,實施“領軍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引進扶持行動”,推動人才引進和創新創業取得新進展。
積極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大力推動陜西省農林科學院實體化運作,打造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新平臺。全面實施“示范推廣和科技扶貧融合升級行動”,不斷完善大學推廣、產業鏈推廣等傳統推廣模式,探索建立科技服務團隊與市縣結對服務新模式,加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力度,為全省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貢獻楊凌力量。積極完善楊凌農業大數據,聯合華為建設中國農業數谷,打造“互聯網+農業推廣”新平臺,建立公益性和市場化農技示范、成果推廣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擴散和釋放,全面啟動延安等地現代農業飛地園區建設,在省內外新建示范推廣基地25個,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整合培訓力量,統籌培訓資源,實施“新時代農業技術管理培訓和職業農民創業孵化行動”,建設楊凌國家農業農村人才培訓基地,全年培訓農村實用人才4.5萬人次,打響“楊凌農科服務”特色品牌。
加快發展“三個經濟”。在發展樞紐經濟方面:立足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定位,加快南接北連、東進西延對外交通網絡建設,啟動楊凌國際集裝箱堆場及物流中心建設,積極參與中歐班列,推動建設高標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在發展門戶經濟方面:依托自貿片區,推動加快設置綜合保稅區、肉類等食品口岸和海關分支機構,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0.5億元,增長28%以上。在發展流動經濟方面:實施“以會展業為重點的農業服務業提質擴面行動”,全力辦好第26屆農高會等展會,建設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大數據中心及國際貿易“一站式”服務平臺,建成楊凌農產品物流園,爭取順豐、京東等大型物流企業落戶楊凌。
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實施“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引領行動”,加快國際農業創新港建設,持續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高水平舉辦現代農業高端論壇、國際農業科技論壇等活動,建立和完善對外開放合作交流機制,不斷擴大楊凌的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國際農業夢想小鎮”,建設一批國外農業深度參與的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園區,積極打造國際先進農業科技資源集聚地。創新援外培訓模式和內容,加快推動國家上合組織農業合作交流培訓基地建設,探索在日本、以色列等國家設立職業農民海外培訓基地,全年開展援外培訓10期以上。
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照“全域實施、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項目支撐”原則,全面實施“全方位鄉村振興引領示范行動”,統籌推進“五個振興”,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引領示范區。深入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四覆蓋一提升”工程為抓手,整村推進改廁、垃圾、污水處理工程,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推進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成王上、畢公、姜嫄等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積極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區和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區。全面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弘揚優秀家風家訓,持續深化移風易俗,每村打造一條鄉風文明示范街。
著力做強特色現代農業。深入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全面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示范園和高科農業體驗園,積極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農業增效基礎。全面建立“楊凌農科”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扎實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增加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供給,新建1000畝有機農產品基地,建成陜西蘋果科技產業園。優化種業發展環境,全面建成種子產業園,新引進和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2家以上,積極推動設立種子期貨市場,建設陜西省種子交易中心,不斷擴大楊凌種業品牌影響力。扶持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示范合作社3家,不斷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步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兩權”抵押貸款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新增抵押貸款1億元,建設一批集體經濟示范村。深化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出臺農村閑置宅基地“三權分置”和閑置農房使用權出租管理辦法,建設區域性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推進土地跨區域交易。全面開展“大棚房”、鄉村閑置校舍、廠房、廢棄地整治,盤活建設用地,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農民創業,探索打造“共享村落”。深入推進“6×N”農業農村改革創新,全年力爭總結提煉3-5個在全省乃至全國可復制推廣的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在深化改革上實現突破。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工業支撐戰略,實施“新業態引領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行動”,持續培育和發展種業、人工智能設施農業、生物醫藥等八大主導特色產業,推動每個產業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眾企會聚、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全面落實工業穩增長政策措施,發揮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的引導激勵作用,繼續抓好“小巨人”成長計劃,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培育工程,全年凈增規上工業企業15戶以上,培育蹬羚企業10戶以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家,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5%。
積極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實施“新金融支撐國家產融合作改革創新行動”,推動組建新農互聯網銀行、全國性農業金融交易所、中國農業企業股權交易中心、大宗農產品電子現貨交易平臺和農業保險公司。組建產業基金發展公司,整合財政專項資金,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鼓勵金融助推八大主導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推動設立市級楊凌銀保監分局,積極爭取省內金融單位在楊凌設立市級分支機構。理順楊凌農商行管理體制,加快楊凌農科銀行籌建步伐。積極拓展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年內爭取支持2家以上企業掛牌或上市。不斷拓展農業保險覆蓋面,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試點。
與此同時,將全面實施“以美好生活向往為導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持續抓好“惠民十件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切實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