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 首頁 > 農機 > 正文

村史館里說變遷:老農具“退休”,新農機“上崗

2019-02-01 09:30:05    白明山

新華社石家莊12月4日電(記者白明山)“這個叫扇車,脫粒用的,那個叫耬,播種用的……”在河北省辛集市吳家莊村的村史館里,村支書孟廣平對陳列著的一件件老式農具如數家珍。

吳家莊村史館建于2010年,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收藏農村生產生活用具2000多件。 村史館里陳列的一件件農具都曾是村民們的吃飯家當,提起當年的勞作,今年59歲的孟廣平說,改革開放前主要播種工具是耬,每到農忙,起早貪黑、沒日沒夜,人和牲畜都累得要命。

據介紹,20世紀70年代,當地的農機修造廠開展技術創新,成功利用臥式95柴油機開發出小四輪拖拉機,稱“柴油機長”,其后小四輪拖拉機在全市農村廣泛應用。

孟廣平說,用上了小四輪拖拉機帶著耬播種,大大節省了人力,節省了時間,以前三個人三天能干完的活,一個人一天就可以輕松地干完了。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辛集市相繼有了小型播種機、大型小麥播種機、玉米播種機、棉花播種機等,老式的農具耬徹底下了崗。

大型播種機、拖拉機、五鏵犁、玉米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等新型的農業機械登臺亮相,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

“以前麥收,自家的活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給別人干,有了收割機以后,還能開著出去掙點錢,麥收期間大約能收入幾萬元。”辛集市運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李運堂開心地說。

1991年以來,辛集市每年組織聯合收割機每年外出跨區作業, 僅2018年就有300臺收割機遠赴河南省、內蒙古等地開展跨區域小麥收割作業,年作業面積70萬畝,創效益1000余萬元。

如今,當地小麥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玉米機播、秸稈切碎還田、棉花播種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推廣秸稈機械青貯、果樹管道打藥、噴灌、滴灌、微灌、滲灌等國際先進技術設備,機械化普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種、收農機使用率達100%。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