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08:49:00
污染嚴重,疫病控制難度大……傳統肉鴨養殖模式一直存在著各種弊端。山東省沂南縣蘇村鎮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探索智能籠養鴨模式,讓鴨子住上了4層“樓房”,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雙豐收。
蘇村鎮寶珠社區的養鴨戶朱同樹,這段時間一直在超潤學習生態立體養鴨技術。在上次畜禽養殖環保綜合治理行動中,他單批平養7000只肉鴨的鴨棚被關停了,但他卻說:“學習后心里透亮了!”
朱同樹的鴨棚位于禁養區,剛關停時他愁眉不展。抱著試試的想法,朱同樹把繼續養鴨的想法跟鎮里相關部門反映。很快,當地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負責人徐仰松就主動與他對接了。“我和徐總一聊,當場就下了跟他一起發展的決心。一是不用咱自己找地;二是所有手續都齊全,不用咱自己跑;三是糞污都是集中處理,不用咱為這事再操心了。”朱同樹說,這里全是自動料線,鴨舍環境控制好,一個生產車間能趕上100個鴨棚的養殖量。
近日,在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9棟鴨棚內,筆者看到,沒有臭氣熏天和鴨糞遍地的場景。兩萬多只鴨子有序地養殖在4層籠內,干爽、清潔,鴨子產生的糞便直接通過自動化傳送帶,統一運送至吸糞車。
據介紹,超潤生態循環產業園是當地屠宰鴨大戶徐仰松與蘇村鎮黨委政府共同出資建設,是一個環保生態養殖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項目,年肉鴨出欄量可達600萬只。項目于去年11月23日投入生產,目前,園區生產車間的第一批肉鴨再過半個多月就要出欄。
“我們的肉鴨養殖模式是全智能籠養模式,每棟單批可飼養2.6萬只,一年8批,人均養殖量可達3萬只,效率提高50%;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倍,環境可控,原來料肉比是1.967,現在可降低0.08以上,肉鴨用藥量大幅減少,食品安全性大幅提高。”徐仰松說。(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