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16:15:59 隋二龍 趙蓓蓓
近年來,吉林省東豐縣那丹伯鎮依托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吉林麒鳴牧業集團,圍繞當地黃牛產業,傾力打造“中國第一牛鎮”,助推“牛經濟”跨越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末,那丹伯鎮是北方最大的黃牛交易市場,鼎盛時日交易量近萬頭。東北以及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
然而,由于部分經紀人壟斷價格、物流業跟不上、信息不暢通、管理落后、配套服務業不齊全……那丹伯黃牛市場發展遭遇低谷,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如何做大做強黃牛產業,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那丹伯交易市場通過給養殖戶和經紀人們提供優質配套服務等優惠政策,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市場交易。
李天白是該鎮胡米村村民,以前靠經營小餐館生活,日子過得平平常常。自從有了黃牛交易市場,李天白開始當起了經紀人,為養殖戶和客戶“牽線搭橋”。
“自打當起了經紀人,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客戶到我家去‘搶牛’,他們生怕訂不到黃牛,去年我的收入達到100萬元,這在從前想都不敢想!”李天白激動地說。
那丹伯黃牛交易市場總經理胡清東介紹:“目前,交易市場逐漸走上正軌,今年累計交易量近2萬頭,存欄2萬余頭,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采購商紛至沓來,現入駐園區的小微企業商戶已達60多家,黃牛經紀人發展到1000多戶。”
如今,一個以那丹伯為核心,輻射附近兩市、三縣幾十個鄉鎮的100萬人口,以牛為核心的產業鏈——黃牛產業經濟帶正在崛起,一個專業化信息化的園區逐漸形成。
黃牛交易市場的建成,實現了新華村黨支部書記耿大軍多年的夢想。“以前總想搞養牛,夢想著把我們村變成黃牛村,經紀人可以抱團闖市場,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過去,新華村販牛人很多,但養殖戶寥寥無幾,自從有了黃牛交易市場,越來越多觀望的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加入到養牛團隊中。
漸漸地,依靠牛的優良品質,圈兒里“牛人”的知名度也越來越大,全國各地客戶都慕名前往此地尋牛。
為此,許多村民都把養殖黃牛當成眼中的“活黃金”,建立黃牛養殖場,一年到頭,每家每戶基本上能培育上百頭黃牛。
目前,新華村有100多戶養牛戶,越來越多的村民擁有養殖戶和經紀人的雙重身份。
有了實體市場的有力支撐,麒鳴集團不斷創新實踐,去年啟動實施了“互聯網+”工程,建立起牲畜交易電商平臺“牛買賣”網站。時下,“當牛人、做牛事、請上牛買賣”已成為業界響亮的廣告語。
“市場的逐步規范,是戰略投資者從鄉村振興的高度做實產業的結果。對此,我們東豐縣和那丹伯鎮專門成立了‘服務專班’,從開始就一直跟蹤服務項目,從眼前這紅紅火火的勢頭,我們看到了市場的前景!”那丹伯鎮黨委書記劉紅權感觸頗深。
當地動檢站采取駐場式服務,24小時提供檢驗防疫服務,確保每一頭牛安全交到客戶手中。
在偌大的室內寄存場館里可以看到,黃牛耳朵上的標識十分醒目,胡清東介紹,這些“耳標”上面寫著每頭牛的基本信息,每一個編號都相當于黃牛的“身份證”,以便于遇到問題追溯根源。
對于客戶買到手的牛,首先要在交易市場觀察21天,然后為黃牛打完疫苗后才能交給客戶,交易市場無形中為雙方上了一道保險,給客戶吃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