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10:43:42 吳傳洲 朱克保
夢里江南,畫里水鄉。地處長江下游南岸的蕪湖縣,不僅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而且以“魚米之鄉”的美名馳譽天下。這里屬長江流域雙季稻作區和優質油菜種植區,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和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十強縣、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示范縣。全縣農業生產以糧油為主,近三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83萬畝左右。
去年以來,蕪湖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全面推進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大力促進化肥減量增效。縣土肥站嚴格按照《蕪湖縣2017年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化肥減量示范縣項目實施方案》要求,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種減肥增效模式,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提高化肥利用率,創新資金使用新機制,試點對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配方肥、有機肥和水溶肥的補貼模式,助力農業向綠色優質轉型。
2017年度縣土肥站完成田間試驗14個,其中油菜“3414”試驗1個、肥料利用率試驗2個、小麥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試驗1個、蔬菜水肥一體化試驗2個、單季稻“3414”試驗3個、肥料利用率試驗3個、化肥減量試驗1個、水肥一體化化肥減量試驗1個,并逐項編寫田間試驗報告。
根據 《全省肥料使用情況定點調查方案》要求,在全縣范圍選擇普通種植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等共30戶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肥料使用情況固定調查點,定期收集各點農作物肥料使用信息,及時把調查點農作物整個輪作周期化肥及有機肥使用情況調查表上報。
按照項目要求,建立完善土壤樣品采集農戶調查檔案;將土壤樣品化驗數據、田間試驗數據等全部錄入電腦,充實數據庫。建立專門的檔案資料室,妥善保管好項目資料。
2017年10月,蕪湖縣成立了由分管縣長任組長的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技術專家組。制定下發了《蕪湖縣2017年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實施方案》,確定重點任務、實施區域、技術模式、實施面積和補助方式等,確保示范推廣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項目實施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示范片建設上,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種糧大戶對照條件自主申報,由所在鎮審核,縣專家技術組審批,并進行網站公示,對涉及到的配方肥、有機肥和水溶肥等物化補助,全部采取公開招標,做到了公開公平透明,保證了項目順利實施。
加強監督檢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對示范主體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督促農戶按農時季節及時將物化補貼的配方肥、商品有機肥項目縣施用到田地,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并及時發現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實施質量。
規范資金使用。嚴格按照《中央財政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要求,規范項目資金使用,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保證項目資金專款專用。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采購物化補助商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抓住化肥減量增效普及推廣的“牛鼻子”,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科學施肥。以精準施肥、綠肥—單季稻、有機肥替代化肥、果蔬水肥一體化等四種模式示范,推進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現減量與增效并重。
精準施肥模式: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區域、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減少盲目施肥行為。調整化肥使用結構,優化氮、磷、鉀配比,推廣應用配方肥、水溶肥料、緩釋肥料等新型肥料。建立1.06萬畝示范區,兼顧應用優良作物品種、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根據縣域測土配方施肥系統精準施肥。補貼發放配方肥180.8噸,推廣新型應用肥料緩釋肥3噸。在灣沚鎮老村村建立1.06萬畝示范區,其中核心示范區2000畝。輻射帶動全縣應用配方肥1萬噸,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
綠肥單季稻模式:推廣綠肥種植翻壓還田、秸稈還田,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土壤,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建立0.53萬畝示范。其中核心示范區300畝。
有機肥替代化肥模式: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減少化肥用量。示范面積0.83萬畝,其中核心示范區3000畝。共計發放商品有機肥436.52噸。
果蔬水肥一體化模式:根據作物需求,對農田水分和養分進行綜合調控和一體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調水,實現水肥耦合,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示范面積0.2萬畝,發放水溶肥10噸和生物菌肥0.5噸。建立蔬菜水肥一體化展示點3個。
采取多種形式對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化肥減量、水化一體化等技術宣傳與培訓的力度。
利用蕪湖縣種植業技術交流群等新媒介,多形式、多途徑地對家庭農場主和種糧大戶進行宣傳,擴大耕地質量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工作的影響力,提高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施肥水平。
結合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組織全縣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參加培訓會和現場觀摩會。通過發放技術手冊和明白紙、電話咨詢、手機短信等方式,普及科學施肥知識。圍繞“有機肥應用、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綠肥種植”等化肥減量增效措施,2017年度累計開展技術培訓5次,召開現場觀摩會4次,培訓家庭農場、種糧大戶2000人次。
在水稻、油菜等種植過程中,重點抓好161戶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減量增效四種模式示范,縣技術專家組做好全程技術服務,使主體示范成為運用新技術的“樣板”。楊太余、王有錄等41個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綠肥種植示范,示范面積0.53萬畝;洪本竹、賈賢榮等42個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精準施肥示范,示范面積1.06萬畝;楊奇波、朱小軍等58個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示范面積0.83萬畝;晉傳生、葛小馬等20個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水肥一體化示范,示范面積0.2萬畝,示范區集中展示了配方施肥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減肥成果。
以配方肥和商品有機肥應用為抓手,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項目采取物化補貼的方式,擴大肥料的使用數量,要求農戶配方肥按1:3配套、有機肥按1:1配套。2017年共發放配方肥180.8噸、商品有機肥436.52噸。在春秋種植用肥季節,組織技術專家開展科學施肥技術培訓,同時,中標物化補貼肥料的相關企業技術人員就肥料生產工藝、品質特點、使用方法等方面開展培訓指導,全年配方肥使用數量達到1萬噸,有機肥使用數量達到1000噸,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達70萬畝(次)。
抓好試驗示范,做好典型引路。在油菜、水稻等主要農作物上建立肥料“3414”試驗、對比試驗、肥料利用率試驗,挑選責任心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農戶承擔田間試驗、示范工作,并通過種糧大戶開展示范帶動,輻射周邊。通過示范到村,帶動和促進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強化科研合作,與省農科院土肥所合作開展作物肥效試驗、作物科學施肥示范。在田間試驗示范的基礎上,創新集成化肥減量增效關鍵技術,進一步優化施肥建議。
減肥成效顯著。 2017年度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精準施肥模式示范1.06萬畝,畝節約化肥0.31公斤;綠肥單季稻模式示范0.53萬畝,畝節約化肥6.7公斤;有機肥替代化肥模式示范0.83萬畝,畝節約化肥2.47公斤;果蔬水肥一體化模式示范0.2萬畝,畝節約化肥5.83公斤。總節約化肥70.96噸(純量)。示范區實現化肥使用量減少12.5%。示范區水稻畝產量平均比對照增加4.87%,總節支增收192.18萬元。
耕地質量提升。通過項目實施,全縣耕地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善,培肥了土壤地力,提高了耕地質量。據監測點項目實施前后采集土壤樣品檢測數據,有機質提升1.32g/kg,提高5.21%;全氮增加0.1g/kg、有效磷增加1.7mg/kg、速效鉀增加11mg/kg。
生態效益明顯。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改變了農民的施肥觀念。增加綠肥種植還田以及配方肥、商品有機肥和水溶性肥料的使用數量,通過配套技術應用,優化了施肥結構,土壤養分結構趨于合理,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了面源污染,農產品質量得到提高,不僅經濟效益顯著,而且生態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