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14:17:06
全省各地的農機工作人員觀摩新型農業機械演示。
陜西省農業廳副廳長王韜、咸陽市副市長程建國等觀摩農機作業。
從德國引進的克拉斯青貯機。
東方紅無人駕駛免耕施肥播種機。
激光平地機。
西部網訊(記者石永波)9月25日,陜西“三秋”農機農藝融合暨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現場會在興平市馬嵬辦索寨村舉行,交流農機農藝融合、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經驗,安排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工作。
記者在現場看到,無人駕駛播種機、青貯機、玉米莖穗兼收機、新型玉米收獲機、秸稈裹包機、離心式撒肥機、激光平地機、深松機、免耕播種機、植保無人機等十余種新型農業機械紛紛亮相,進行作業展示,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智能化的工作方式,讓前來參會的各地農機工作人員贊不絕口。
“這個青貯機是從德國進口的,一臺兩百多萬,屬于國際最先進的青貯機械,一天的作業面積達400畝以上,效率是普通機械的七八倍。”美強草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美強告訴記者,原來用普通機械需要收獲青貯玉米需要從外省租賃,一年的花費就得二三百萬元,現在引進的這個新型青貯機,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在無人駕駛播種機演示時,只見駕駛室里空無一人,而車輛非常平穩的在田地里進行作業,啟動、剎車、轉彎、掉頭等行動自如,一旦探測到前方有人,車輛還會立即停止運行,等待人員通過后再自行啟動,繼續進行作業。
工作人員介紹,無人駕駛播種機使用衛星定位進行作業,可以實現精準播種,行距誤差不超過2公分,且操作方便,每天可完成100畝以上的播種工作量,在減少人力的同時,既節約了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機具上有激光接收器,激光接收器會收到激光發射器傳來的訊息,機具上的刀鏟則通過控制箱實現自動升降,遇到高的地方就鏟土,低矮的地方就放些土,讓地塊變得更平整。”駕駛激光平地機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地塊的不平整不僅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而且不利于農業灌溉,使用激光平地機實施耕地精準平地作業,可保證作業地塊平整度小于5厘米,提高耕地平整度,省水、省電,還能提高產量。
據悉,近年來我省農機部門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引進先進技術及機具,通過秸稈還田、飼草加工、秸稈收貯等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多種行之有效的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利用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省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擁有量達到25萬多臺,年加工秸稈飼草能力達到1000萬噸,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82.6%。
秸稈裹包機。
離心式撒肥機。
深松機。
免耕播種機。
無人駕駛拖拉機在進行遇到障礙物轉彎演示。
植保無人機。
植保無人機進行作業。
飛手操作植保無人機進行作業。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