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16:14:40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建明牽頭的“全封閉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凡納濱對蝦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召開驗收會。孫建明告訴記者:“我們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優勢,歷時一年半,攻克矩形養殖池高效集污、死蝦及蝦殼自動收集、生物氧化塔量化設計與過程調控等難題,通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創制與改進,實現了凡納濱對蝦全封閉循環水養殖技術的新突破。”
孫建明表示,我國對蝦養殖產業由于受氣候變化、蝦苗質量、病害連片暴發等因素的制約,“基本是靠天吃飯,無計劃性和穩定性可言,養殖產量已無穩定的提升空間”。面對這樣的情況,孫建明開始探索一條全封閉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對蝦的路徑。“工業化循環水養蝦是利用工業化手段,人為控制池內水環境,為對蝦創造一個較好的生存、生長和生活條件。
在蝦病肆虐的當下,全程可控的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是一個新的思路和方向。”孫建明表示。
經過多次實驗,研究團隊采用“改堵為疏”的技術,研制出一款“蝦皮、死蝦和污物排除”的設備。他們將池底的回水管口改成長條形,開口寬度可以根據蝦體大小進行調整,能讓蝦皮通過。與此同時,他們在池內上層設置集污槽,槽內設有防蝦逃逸框,框的網孔大小可以調整,養殖戶可以定期將“漏網之蝦”撈回池內。同時,團隊還提出了“自動間歇式回水技術”,加大池內水位與排水口的位差,形成短時間內大量回水,加大排水口的吸力。
孫建明表示,該項技術可根據養殖過程的實時情況,利用計算機來智能控制排水間隔和排水時長,達到快速清污的目的。為了降低水體濁度,團隊又提出了變流式循環水養殖技術,通過變頻器控制循環泵流量,在不同的養殖階段和池水不同濁度時采用不同的循環量。
“變流循環水養殖技術與間歇式回水技術的聯動,不但能實時清除池內的顆粒有機物,還能節約能源,從源頭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的產生,保證養殖水的水質。”孫建明說。
在項目過程中,研究團隊對676立方米水體的老舊閑置養殖車間進行了改造。經過92天的養殖,他們得到了一個喜人的結果:對蝦平均體長達10.19厘米,平均單產為12.92公斤/立方米,餌料系數1.01。孫建明解釋道:“餌料系數1.01就意味著投喂一斤飼料,對蝦就能長一斤肉,這大大超過了目前國際上的標準。” (據《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