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7 15:59:38 趙波
激勵群眾崇德向善的“五好文明家庭”、溫潤人心的“善行義舉榜”、體現村民自治的村規民約……自2015年2月我省實施“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以來,各地各部門立足農村實際,齊心合力推進新時代新農村建設,有效改變了廣大農村的臟、亂、差面貌,使農村更具風尚之美、更富人文情懷。“綠水青山處處在、文化宣傳村村有、文化活動紅火火、村風民風日日新”的美麗鄉村新風貌已經形成。
“4年來,我省以農村民風建設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目標,努力把廣大農民培育成‘愛黨愛國愛家鄉’和‘講法治、講道德、講文明、講秩序、講衛生’的新型農民,到2020年把我省農村建設成‘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文明家園。”7月26日,在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舉行的“加強文化建設彰顯文化自信”主題系列第八場發布會上,省文明辦主任鮑貽勇介紹全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作時說,“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已成為我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取得了顯著成效。
目標明確、推進扎實,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盛夏時節,走進平利縣龍頭村,一眼望去,“白壁、青瓦、馬頭墻、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與青山綠水的美景相映成趣。文化廣場上,老鄉們激情洋溢地唱著當地民歌,引得現場的觀眾跟著哼唱起來,聲音從村頭傳到村尾……
在“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作起步之初,省文明委提出,把整個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抓點示范階段,即2015年至2017年。按照省級每年抓10個重點示范縣,10個市每年各抓一個市級重點縣,各縣(市、區)每年建設3個重點示范鎮,每個鎮每年建設3個重點示范村的工作思路。4年來,各市縣因地制宜,積極推動示范點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2015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平利縣召開全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現場會;2016年4月和6月,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分別召開陜南片區和關中、陜北片區“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推進會;2017年9月,省文明委在柞水縣召開全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一系列會議的召開,對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持續深化“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經費投入方面,各級各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場地和農家書屋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挖掘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投入建設資金2000多億元。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拿出1500萬元對30個省級重點縣(市、區)進行獎勵扶持。
工作中,省文明辦將“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納入對各市、區文明辦年度業務工作考核指標,并設置單項考核獎。為了發揮獎補資金的杠桿作用,省文明辦每年多次深入省級重點示范縣(市、區)檢查工作進展情況,并依據檢查評估結果,撥付兌現獎補資金,對效果好的縣(市、區)增加獎補資金額度。
鞏固成果、拓展內涵,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以前我們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滿腿泥,晚上黑燈瞎火;如今,路平了,燈亮了,村里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了。”山陽縣漫川關鎮萬福村村民祝龍艷說。
在“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中,我省注重城鄉共建,規定新命名表彰的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文明鎮轄區內的行政村30%和50%以上應達到“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標準,新命名的省級文明村必須建成省級“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已經命名的省級文明村要在3年內建成“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今年初,省文明辦在廣泛調研摸底,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組織1558家省級以上文明單位和文明校園與1558個村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共建“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并把幫扶工作作為文明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
藍田縣、彬州市、城固縣、平利縣等45個縣(市、區)黨委、政府制定印發了《“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作行動方案》或六年工作規劃,形成了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縣級領導分片包抓、文明委成員單位和鄉鎮領導包點的“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作責任制;眉縣、柞水縣、黃龍縣等31個縣(市、區)出臺了專項考核辦法,從人、財、物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順利推進此項工作。
移風易俗工作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引領文明風尚、減輕群眾負擔、濃郁道德氛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先后制定印發了《關于以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為目標推動移風易俗工作進村入戶的通知》等3個文件,安排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確定了韓城市等23個移風易俗重點縣(市、區)。我省還把扶志扶智和精神脫貧作為“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針對脫貧攻堅中出現的“等靠要”思想和心理失衡等問題,積極開展心理引導、感恩教育、道德評議和精神扶貧。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兩次在旬陽縣召開現場會,大力宣傳推廣旬陽縣“說論亮”道德評議會工作經驗。2018年春節前,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等將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贈送我省的1.76萬臺電視機和部分衛星接收裝備全部送到貧困戶家中,改善了貧困戶的精神文化生活條件。
扮亮“面子”、做實“里子”,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實現雙推進
“實踐證明,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不僅符合中央和我省關于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也順應了農民群眾對新生活、新風尚的期待。建設工作,不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扮亮了‘面子’,還深挖道德內涵,倡導文明鄉風,進一步做實了‘里子’。”寶雞市隴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閆柏平說。
4年來,各地各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有力推動了“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許多經驗做法。
我省財政部門運用農村一事一議資金改善農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環保部門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養殖污染、水源地保護等綜合整治;住建部門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民政部門大力開展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幸福院建設;婦聯系統積極推進村級家風館建設,傳承好家風好家訓。
西安市在農村推進文化禮堂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城固縣成立鄉賢文化促進會,用新鄉賢示范培育文明鄉風;彬州市建設了我省第一個縣級好人館,積極打造好人文化;藍田縣挖掘《呂氏鄉約》的時代價值,通過“立約、傳約、踐約”,大力弘揚鄉約文化;黃陵縣、武功縣、麟游縣等地制定紅白喜事標準,倡導勤儉節約,杜絕大操大辦;韓城市、潼關縣、漢陰縣、嵐皋縣等地大力開展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使黨家村家訓、楊震家訓、沈氏家訓重放光彩;眉縣、岐山縣建設村史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定邊縣、洋縣、石泉縣廣泛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
經過4年的努力,我省廣大農村村容村貌、鄉風民風發生了顯著變化: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畜禽亂跑、柴草亂放、污水亂排的問題得到明顯改觀,初步實現了人居環境的凈化、綠化、亮化,正在向美化、優化邁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共識。同時,我省以文明家園建設開展的“十個一”活動為載體,豐富和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和“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婦”等創建評選活動,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農民群眾崇德向善、向上向好的精神風貌有了新進步,煥發出鄉村文明新氣象。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