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08:50:00
當前,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整體狀況如何?在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既定目標之下,未來的植保服務業該怎樣綠色發展?集肥料與農藥功能于一體的藥肥是否能迎來發展良機?近日,在廣西南寧舉辦的“2018農資與市場萬商賦能大會”上,來自植保領域的專家、農藥及藥械生產企業和植保服務組織的代表,在大會主論壇及“高工效植保與特種藥肥分論壇”上,圍繞上述話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化學農藥防治占80%,綠色防控有待加強
有數據表明,我國農作物的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從1980年的20余億畝次,逐年攀升到了2016年的近70億畝次,相應地,年防治總面積也上升到了80余億畝次。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認為,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逐年上升有多重因素。盡管目前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方法很多,也形成了諸多防控防治技術體系,但利用化學農藥防治占主導地位,占比達80%。吳孔明說:“過度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污染環境,容易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還會使病蟲害抗藥性上升、生物多樣性下降。未來一定要用綠色防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他建議: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的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增強預警的時效性;推進防控服務社會化體系建設,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增強應急反應能力;提升科技支撐與服務的能力,發展早期監測預警技術,研發綠色防控技術與產品,研發精準施藥、除草的技術與設備。
精準施藥、高工效植保成今后發展方向
吳孔明表示,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已經“定量”了全國農藥使用總量,在此背景下,精準施藥、高工效植保成為了行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袁會珠認為,新型高效的植保機械裝備是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根本出路;未來,農藥和藥械要同步發展,充分實現人、藥、械、技的融合應用,植保技術將向機械化、精準化、智能化縱深推進。
而在廣東協農田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霍桂艷看來,航空植保具有適應性廣、作業效率高質量好、對付突發災害能力強、對人安全等優點。她說:“現代植保服務發展已進入深水區,航空施藥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雙重功效的藥肥潛在市場規模超700億元
談及高工效植保,藥肥是不可繞過的話題。藥肥一次性施用同時可以達到施肥和施藥的功效,實現滿足作物生長的營養需求和防治有害生物的目標。“藥肥屬于高工效產品,適應大量勞動力轉移后的農業生產發展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廣西大學農學院研究員賢振華說,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年種植面積約19億畝,其中可應用藥肥的潛在面積估計達8.8億畝。藥肥防控的對象包括雜草、病害、害蟲及有害動物,微肥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結合的葉面肥也具有很大的市場。“估計中國藥肥產品潛在市場年銷售額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賢振華也坦陳,目前藥肥產品在開發中存在以下關鍵技術問題:藥與肥相容性問題、藥與肥復配后對靶標的有效性問題、產品質量穩定性問題、高效率的生產工藝技術問題、產品質量評價——標準規范問題。他認為應該從篩選科學合理的配方、改進藥與肥混合技術、引入微囊劑技術、采用適宜的施用技術等途徑加以解決。(據《農民日報》)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