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 10:43:29
今年以來,通化縣快大茂鎮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優勢,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動產業振興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質量興農理念,以區域化、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一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繼續擴大太安村和“虎灣線”沿線9個村貝母等道地藥材種植規模,打響新開村、江沿村瓜果種植產業品牌,拓展趕馬河村反季節山野菜和棚膜草莓種植區域,圍繞“衣食住行”,利用區位優勢構建微型商貿區。二是加快形成產業規模。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圍繞綠色有機蔬菜、優質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提升產業規模和產業化水平。探索整合特色產品資源,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依托區位優勢和電子商務,加大農產品及加工品外銷力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三是加快推進鄉村旅游進程。計劃總投資500萬元打造一批景觀景點。其中,投資200萬元建設虎馬嶺休閑驛站二期觀光休閑體驗區;投資100余萬元建設虎灣線公路虎馬嶺村至龍泉村段高標準道路景觀;投資100萬元建設繁榮村百畝果樹采摘體驗區;投資80萬元建設龍泉村御龍泉古酒坊古酒文化品鑒區。
二、提高增收致富渠道,推進經濟振興
堅持富民為本,富民為先,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公共服務。一是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尋求合作,使村集體資產資源發揮最大經濟效益,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實行全年動態識別,通過數據綜合比對、“五步法”等手段,進一步完善貧困信息管理,2018年計劃脫貧28戶,48人。
三、培育文明鄉風,推進文化振興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打響“空軍英雄文化、長白山高蹺大秧歌文化、高句麗文化、撕紙文化”四大品牌。加強與通化師范學院的合作,舉辦第二屆秧歌節,深入挖掘唱秧歌等表現形式,形成一套系統的、科學的高蹺秧歌表演體系。擴大高志航、李永泰、張杰等名人名家效應,挖掘“志航精神”、“永泰精神”等價值內涵,弘揚新時代“快大茂精神”。二是實施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繼續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好兒媳、孝兒女”等模范評選活動,樹立典型、宣傳典型。開展“鄰里守望”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形成向善向好鄉風民風。積極申報繁榮村、新安村省級文明村,打造繁榮村“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振興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斷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一是加強生態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管理機制,建立各河流基礎數據,執行鎮村兩級河長巡視制度。對秸稈禁燒區進行死看死守,嚴禁任何野外焚燒秸稈行為。鼓勵蝲蛄河、高麗墓子河沿岸村民種植大榛子、紅松干果林,創建“省級最美生態小鎮”。二是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實施全鎮16個村整村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創建美麗庭院130個,干凈人家206戶。啟動12個沿線亮點村、7個迎檢精品村建設,創建 “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綠色村莊”“省級重點村”“省級最美村屯”“省級美麗鄉村”“市級美麗鄉村”。三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今年計劃完成危房改造251戶、改廁251戶,全鎮“四類群體”及其他貧困戶危房改造完畢。新建、維修邊溝1580延長米,新建圍墻250延長米,安裝路燈81盞。采取PPP模式,鋪設柏油路、水泥路12.42公里。
五、強化政治和服務功能,推進組織振興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突出強化政治功能,鑄好鄉村振興的魂。結合推進星級村黨組織創建活動,著力解決部分村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二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機制,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著辦,維護權益依法來辦,人際關系處理依靠道德規范。三是加強平安鄉村建設。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打擊力度,堅決整治利用宗教干涉農村公共事務的行為。嚴厲打擊欺壓百姓的“村霸”黑惡勢力、“黃賭毒”等違法犯罪、侵害農民利益和集體財產的腐敗行為。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