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3 10:57:33 李曉光
本報記者 李曉光
蝦游水中,稻生蝦池,稻蝦共生,湖北潛江因此而遠近聞名。日前,在湖北潛江后湖交投萊克小龍蝦標準化養殖基地,一幅絕美無比的田園美景呈現在“全國農民報總編輯看荊楚三農亮點”采訪團面前:插秧機在稻田歡快地來回穿梭,一排排整齊的秧苗在輕風中搖曳生姿······蝦稻田剛剛起完頭季蝦,開始種稻了。
“稻蝦共生” 產業振興
潛江龍灣湖北交投小龍蝦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標準化養殖基地生產經營部經理徐楊告訴記者,眼前的這個蝦稻田剛剛起完頭季蝦,秧苗便已插上,幼蝦在稻溝中嬉戲,水面不時泛起陣陣漣漪。基地目前有5800畝地都相繼種了水稻養了蝦,一年能收一季水稻、兩季蝦,每畝收益達5000~8000元。
“蝦稻田不打農藥,產出的稻米價格比一般的米貴好幾倍,加上蝦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徐楊說。
潛江市農業局副局長郭慶介紹,2001年以來,智慧的潛江人首創了蝦稻連作、蝦稻共作等稻田復合種養新模式。特別是探索出的“蝦稻共作”模式,被農業部譽為現代農業的“革命性”創舉,被評價為“四小”典范(小銀行、小糧倉、小水庫、小肥料廠),蝦稻共作模式畝平均增收5000元。潛江蝦稻,經過18年的創新發展,造就了一條引領全國的生態、循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2017年,該市蝦稻面積達到65萬畝,稻蝦產業綜合產值達230億元。
“一蝦一米” 再譜新曲
位于潛江市高場街道辦事處保安村的湖北省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里面集中展示了潛江“蝦稻共作”的過去和今天。兩排三平方米大小的深褐色水泥池吸引了記者的眼球。
“在池里安家的可是‘貴客’!”該中心負責人侯杰指著兩排深褐色的水泥池笑著介紹說,這些“貴客”是從全國不同水系流域及湖泊中采集、引進的優質龍蝦親本,還有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引進的各種淡水螯蝦,中心現已收集了小龍蝦良種資源群體50個左右。
十幾年來,潛江人專心做強一只蝦,做大一袋米,如今,“蝦稻”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成為潛江人穩定的支柱產業。率先制定蝦-稻產業全國標準,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小龍蝦良種繁育基地、全國領先的蝦-稻龍頭企業聚集區、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中心、全球唯一的蝦-稻全產業鏈條,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2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15萬人,幫助2萬人脫貧致富,小龍蝦加工出口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成為了全國蝦-稻產業發展的引領者、示范者、帶動者。憑借優質、高產、技術以及品牌等優勢,潛江捧回了“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兩塊金字招牌。
“蝦稻觸網” 銷往全國
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小龍蝦,經過清洗、分揀、過稱、裝箱,然后披上“潛江”華美的外衣銷往全國。
“來、來、來,和這只大蝦合個影。”《黑龍江農村報》總編助理楊文龍一手提著一只大蝦一手拉著記者的手高興地說,在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市場里,每個工人都忙得不亦樂乎。
“每天的交易量都在3000萬元以上,高的時候5000多萬元,全年交易量可達35億元。”潛網集團副總經理聶曉峰說,每斤蝦比其它地方的蝦貴5元左右,還供不應求。目前,該中心年吞吐小龍蝦700萬噸,擁有300多家客商,1萬多家終端客戶,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聶曉峰介紹,該交易中心目前是線上營銷,線下成交。采取“互聯網+小龍蝦+流通”的營銷模式。建立了蝦谷360、京東潛江館、牛牛網、翼之蝦等網上交易平臺和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等線下交易平臺,實現全國所有地域48小時快遞送達,潛江龍蝦每年網銷5億元。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