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09:16:15 賀承光
本報記者 賀承光
楊凌示范區自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農科教資源優勢,在構建信息化、社會化、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動農科教、產學研密切結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了六種推廣模式,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示范推廣效應。
當前,為了實施“3631”方略,優化營商環境,示范區將六種推廣模式重新打造、升級,以期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高潮。
升級大學推廣模式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教學、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實現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的人才聯動,搭建“大學+試驗示范站+科技示范戶+農戶”的科技進村入戶快捷通道,促進了科技成果與地方產業發展進行有效對接。
如今,示范區繼續深化“在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大學推廣模式,打造2.0升級版,即:“三站鏈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聚集大學、地市農科院(所)、基層農技部門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力量,通過組建校地協同的專家團隊,構建長期穩定的“科研試驗站、區域示范站、技術推廣站”三級產業服務平臺和配套網絡信息服務體系,聯合開展產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驅動區域農業產業轉型發展。
發揮好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兩個聯盟”的作用,積極探索與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涉農企業協同科技服務機制,構建大科技推廣平臺。
拓展產業鏈推廣模式
2017年12月8日上午,楊凌秦紅寶洋蔥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眉縣基地、扶風銀豆基地、黃堆基地、岐山基地、合作社種植戶代表向公司贈送了數面錦旗、牌匾。
該公司通過開辟“科技+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脫貧創新模式,針對楊凌勞動力、資金短缺和因病、天災導致的特困戶重點脫貧,共幫助16家特困戶洋蔥育苗80多畝,育苗總產值100萬元,通過幫扶使貧困戶年均收入4萬—5萬元,實現了一季脫貧。同時,在省內外建立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商品生產基地20000畝,走出了一條育、繁、推一體化的產業帶動、產業扶貧現代種業發展新路子。通過集聚人才、技術等創新創業要素,深入開展科技推廣,像這樣的企業,楊凌還有很多很多。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通過積極探索實施以涉農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鏈推廣模式,不斷壯大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鏈條為紐帶,集聚人才、技術、標準、金融、管理等要素,帶動技術擴散和產業發展的產業鏈推廣模式。通過實施協同創新項目支持企業研發先進適用技術、設備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品,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企業面向農業發達國家和絲路沿線國家“走出去”“引進來”,拓展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業態以及節水農業、設施農業、農業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合作。支持企業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區、特別是在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建設生產基地,擴大自身生產規模,在更大區域推廣楊凌農業科技成果,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壯大科技特派員推廣模式
2017年12月13日,由科技部主辦、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承辦的第三期秦巴山片區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骨干培訓班結業儀式在西農大國際交流中心舉行。據不完全統計,在為期170余天的培訓期間,學員與推薦企業,學員之間建立的對接與合作達十幾例。56.52%的學員與其他學員、老師、對接平臺和農科院正在或已經建立了合作關系,培訓效果正在秦巴山片區顯現。
近年來,示范區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契機,有效引導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單位,整合科技、信息、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業領域聚集、向干旱半干旱地區拓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挑選了一大批有一定農業專業技術特長或銷售、管理經驗的人員或企業,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幫助農民和涉農企業解決“三農”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并鼓勵科技人員、大學畢業生開展農村科技創業行動,促進科技、資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業領域聚集。
目前,認定個人科技特派員654名,發展法人科技特派員65家,認定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實訓)基地23個,認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4條。發起成立秦巴山區科技特派員扶貧創業聯盟。同時,楊凌示范區吸引技術創業團隊數百個,這些創業團隊已成為示范區創新驅動、內生發展的新亮點,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的生力軍。
強化農業科技培訓推廣模式
2017年12月13日,楊凌示范區農技協組織區內外生產一線高級技術人員近50人在眾創田園舉辦了首場桃樹修剪研討會,由果樹栽培研究員姚克劍為大家講授桃樹整形修剪方面的知識并同時在線上直播搞培訓。授課完畢,還組織大家走進果園進行桃樹修剪實踐操作。
2004年以來,楊凌發揮楊凌科教優勢,面向西部旱區開展了現代農業科技培訓,累計超過23萬人次。多達千余人的科教專家將農業科技推廣至農民的“田間地頭”,遍及全國22個省區13450名具有楊凌農民技術職稱的農民技術員把農業科技成果鞏固在生產一線。
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已有一萬余名農民獲得楊凌示范區農民技術職稱證書,楊凌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永久牌”科技土專家隊伍,為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傾力打造新時代農業科技“土專家”。
做強媒體推廣模式
2001年7月,楊凌示范區創辦了《農業科技報》,依托楊凌的科教資源優勢,利用報紙平臺向全國農村讀者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備受廣大讀者歡迎。
2010年3月,楊凌農業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正式開通。通過該視頻系統,陜西省內外農戶可在當地跨區域與楊凌農科專家面對面視頻對話,進行農作物咨詢、診斷,做到了“專家不出門、技術送田間”。
示范區緊抓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效能,積極發揮楊凌兩個全國性農業專業媒體及互聯網新媒體作用,為全國農業發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農業技術和農業信息服務。通過媒體間跨界融合、技術共享、渠道共建、服務共推,為農業科技需求群眾提供綜合服務。
提升展會推廣模式
“農高會”是楊凌示范區的“金字招牌”。示范區著力將其打造成為一個科技示范推廣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數千萬農民朋友通過參加農高會,找到了致富的“金鑰匙”。
在去年11月,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主題的第24屆農高會在楊凌開幕。綜合以往農高會的成績,累計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涉農單位、2000多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第24屆農高會接待國內外賓朋、客商、農民群眾180多萬人次,簽約投資及交易總額達1411.09億元。
第24屆農高會在信息化建設方面,以打造“網上永不閉館的農高會”為目標,通過線上VR展廳與微平臺實時轉播展會實況,瀏覽量突破150萬;“網上農高會”入駐商戶達到282家,可交易商品達1800多種;開通微信、支付寶購票功能,4.1萬人次通過微信、支付寶購票進館。可以說,建設現代化、信息化農高會,在引進、吸收、推廣世界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實習編輯:于婷婷